打开主菜单
首页
随机
登录
设置
关于中医百科
免责声明
中医百科
搜索
查看“名医珍言录·内科·痰饮、痰火”的源代码
←
名医珍言录·内科·痰饮、痰火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不允许您执行您所请求的操作。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名医珍言录}} ==火动则生,气滞则甚,风鼓则涌,变怪百端,故痰为诸病之原,怪病皆由痰而成。== 火动则生,气滞则甚,风鼓则涌,变怪百端,故痰为诸病之原,怪病皆由痰而成。(清·[[程杏轩]]《[[医述]]》引[[汪訒庵]]语) '''解释''' 此言痰饮致病的广泛性。故有“[[百病都由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说。但据此而论则治痰之法不一,当辨明致痰之因而治之。 ==痰因于火,饮因于湿。== 痰因于火,饮因于湿。(清·[[林珮琴]]《[[类证治裁]]》) '''解释''' 浊者为痰,清者为饮。阳盛阴虚则水气凝而为痰;阴盛阳虚则水气溢而为饮。故治痰须清火,以火为无形之痰,痰即有形之火,[[痰火]]密切相关,此治痰之必兼清火之所在;治饮必须温阳,如[[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便是。 ==饮惟停蓄肠胃,而痰则随之升降遍身皆到== 饮惟停蓄肠胃,而痰则随之升降遍身皆到(清·[[林珮琴]]《[[类证治裁]]》) '''解释''' 《[[丹溪心法]]》:“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心悸]],为寒热痛肿,为[[痞隔]],为壅塞,或胸胁间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饮所致。” ==寒痰清,湿痰白,火痰黑,热痰黄,老痰胶。== 寒痰清,湿痰白,火痰黑,热痰黄,老痰胶。(明·[[李梃]]《[[医学入门]]》) '''解释''' 治痰首先要辨明痰之因。辨之之法,除从全身症状辨别外,痰之颜色和质之稀稠亦为辨别的要点。寒痰宜温,湿痰宜燥,火痰宜清,热痰宜凉,老痰宜泄。是亦治痰求本之法。 ==治痰饮有四法:曰实脾、燥湿、降火、行气。== 治痰饮有四法:曰[[实脾]]、[[燥湿]]、[[降火]]、[[行气]]。(清·[[喻嘉言]]《[[医门法律]]》 '''解释''' [[实脾]]即健脾气,因[[脾为生痰之源]];燥湿,湿化则痰无以生;痰为有形之火,火为无形之痰,故宜降火;行气,即顺气,《[[丹溪心法]]》谓:“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化胃中之痰宜苓、半,化肺中之痰宜橘、贝。== 化胃中之痰宜苓、半,化肺中之痰宜橘、贝。(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解释''' [[半夏]]和胃化痰,[[茯苓]]健脾利湿,对于脾胃不和之湿痰最为适宜;而[[橘皮]]顺气化痰,[[贝母]]止咳化痰,对于肺窍之痰最为适宜。 ==治痰多之人,治痰不效,专补中气,久之其痰自消。== 治痰多之人,治痰不效,专补[[中气]],久之其痰自消。(清·[[程杏轩]]《[[医述]]》引[[吴篁池]]语) '''解释''' 痰多系指湿痰而言。[[湿痰]]之生由于[[脾虚]],所以治痰不效者,乃[[治标]]之故,补中则脾健,脾健则饮食化为津液而不为痰涎。方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故久服后不治痰而痰自消,乃治本之法。 ==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四肢,非竹沥不行。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降,气虚之人有痰,非竹沥不开。== 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四肢,非[[竹沥]]不行。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降,气虚之人有痰,非竹沥不开。(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解释''' 朱丹溪说:“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古方[[控涎丹]]用白芥子,正此义也。”《[[本草衍义]]》:“竹沥化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巅峰可降,痰在胸膈可开,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脏腑经络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癫痫]]狂乱,风热发[[痉]]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省,为[[痰家]]之圣剂也。”但竹沥之性大寒,所宜诸证当属热痰,若寒痰、湿痰均非所宜。 ==外饮治肺脾,内饮治肝肾。== 外饮治肺脾,内饮治肝肾。(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解释''' 治肺脾,方如[[小青龙汤]];治肝肾,方如[[真武汤]]、[[金匮肾气丸]]。 ==治饮虽以升阳燥土为第一义,然从小便去之,尤为先务。== 治饮虽以升阳燥土为第一义,然从小便去之,尤为先务。(清·程杏轩《[[杏轩医案]]》) '''解释''' 此语实宗《[[金匮]]》治饮法。《[[金匮要略]]》说:“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茯苓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尤在泾]]注释:“气为饮抑则短,欲引其气必蠲其饮。饮,水类也,治水必自小便去之。苓桂术甘益土气以行水,肾气丸杨阳气以化阴,虽所主不同而利小便则一也。” {{医籍}}{{医论}}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Sidebar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书籍目录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医籍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医论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名医珍言录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名医珍言录·内科·痰饮、痰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