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医籍:医述·卷十·哮”的源代码
←
医籍:医述·卷十·哮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不允许您执行您所请求的操作。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医述}} ==哲言== 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又喘促而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医学正传》) 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汇补》) 哮与喘相类,但不似喘开口出气之多,而有呀呷之音。呷者口开,呀者口闭,开口闭口,尽有其声,呷呀二音,合成哮字,以痰结喉间,与气相击故也。(《证治准绳》) 哮有夙根,遇寒则发,或遇劳而发者,亦名哮喘。未发时以扶正为主,既发时以攻邪为主。扶正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者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痰火。然发久者气无不虚,宜于消散中酌加温补,或于温补中量加消散。总须惓惓以元气为念,必使元气渐充,庶可望其渐愈。若攻之太过,未有不日甚而危者。(张景岳) 哮与喘微有不同,其证之轻重缓急亦异。盖哮多有兼喘,而喘有不兼哮。要知喘证之因,若由外邪壅遏而致者,邪散则喘自止,后不复发,此喘证之实者也;若因根本有亏,肾虚气逆,浊阴上冲而喘者,此不过一二日之间,势必危笃,用药亦难奏功,此喘证之虚者也。若夫哮证,亦由初感外邪,失于表散,邪伏于里,留于肺俞,故频发频止,淹缠岁月,更有痰哮、咸哮、醋哮,过食生冷及幼稚天哮诸证,大概以温通肺脏,下摄肾真为主。久发中虚,又必补益中气。其辛散苦寒,豁痰破气,在所不用。此证若得针灸之医,按穴灸治,尤易除根,然难遇其人耳。○宿哮沉痼,起病由于寒入背俞,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病发,喘不得卧,譬之宵小潜伏里闬,若不行动犯窃,难以强执。虽治当于病发,投以搜逐,而病去必当养正。(《临证指南》) 哮喘遇冷则发,其证有二:一者属中外皆寒,治宜参苏温肺汤;二者属寒包热,治宜越婢加半夏汤,或于未寒时先用承气汤下其热,至冬寒时,无热可包,自不发作。(《医学纲目》) 别有哮证,似喘而非,呼吸有声,呀呷不已。良由痰火郁于内,风寒束其外,或因坐卧寒湿,或因酸咸过食,或因积火熏蒸,病根深久,难以卒除。避风寒,节厚味,禁用凉剂,恐风邪难解;禁用热剂,恐痰火易升。理气疏风,勿亡根本,为善治也。(《医宗必读》) 哮喘一证,古无良方,盖因其病有痰有火,有血虚,有真阴涸竭。若竟消痰清火,病未减而元气日亏。若欲补原,又有助火滞痰之害。惟前明易思兰一方,标本兼治,深得其情。(王协中) ==选案== 文学顾明华,十年哮嗽,百药无功。诊其两寸,数而涩。余曰:涩者,痰火风寒,久久盘踞,根深蒂固矣。须补养月余,行吐下之法。半年之间,凡吐下十次,服补药百余剂,遂愈。更以补中益气汤,加鸡子、秋石为丸,服年许,不复发。(李士材) ==附方== 治哮喘方 立方本旨,以二陈治痰,栀、豉清火,当归养血,熟地滋阴,金沸咸能润下,海石咸以消痰,重以镇下。 熟地(五钱) 当归(一钱)茯苓 橘红 半夏 金沸草 麦冬(各钱半) 甘草(五分) 黑山栀(一钱) 淡豆豉(一钱) 海石(二钱) 又法 治久哮。 用生姜汁浆布衫背心,贴肉穿之,易数次,甚效。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医述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医籍:医述·卷十·哮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
登录
名字空间
医籍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捐赠
帮助
项目
完善计划(进行中)
黄帝内经(进行)
新安医学(进行)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