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名医珍言录·内科·汗证”的源代码
←
名医珍言录·内科·汗证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不允许您执行您所请求的操作。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名医珍言录}} ==湿无热不作汗,湿得热蒸则令人汙出。== 湿无热不作汗,湿得热蒸则令人汙出。(清·[[汪昂]]《[[医方集解]]》) '''解释''' 提示[[自汗]]证与[[湿热]]的关系。湿热自汗,多见苔腻、头颈部汗多、汗出身粘、胸痞、便溏等证,方用[[五苓散]]、[[栀豉汤]]、[[麻杏苡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 ==人但知热能致汗,而不知寒亦致汗。== 人但知热能致汗,而不知寒亦致汗。(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解释''' 张景岳说:“所谓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阳气内虚则寒生于中。”阳虚阴盛之汗,当有脉微或脉虚,舌淡,汗出身冷等,用药轻则参芪,重则姜附。 ==阳虚自汗必恶寒,火热自汗必燥热。== 阳虚自汗必恶寒,火热自汗必燥热。(清·[[李用粹]]《[[证治汇补]]》) '''解释''' 此为辨阳虚自汗与火热自汗的要点。阳虚自汗者,系卫阳之气不足,不能固表,汗出时阳气又随之而外泄,故恶寒,治宜补气固表,方如[[玉屏风散]]。除恶寒外,当有舌质胖嫩口不渴等。而火热者,系火热内盛、迫津外泄,故自汗时,觉周身烘热,兼有面赤口干,心烦唇燥,烦渴,舌红,脉数等,治宜清火养阴,佐以固表,方如[[当归六黄汤]]。 ==若伤风伤湿而自汗者,当解其外;温病热病自汙者,当清其中。== 若伤风伤湿而自汗者,当解其外;温病热病自汗者,当清其中。(清·[[李用粹]]《证治汇补》) '''解释''' 伤风伤湿之自汗,多为风湿之邪相搏,营卫失和,故伤风宜[[桂枝汤]],伤湿者宜[[麻杏苡甘汤]]或[[麻黄加术汤]];而温病热病出现自汗,多为热邪迫津外泄,当用[[葛根苓连汤]]、[[栀豉汤]]或[[白虎汤]]等清热泻火,则汗能止。 ==阳虚自汗宜补阳,然有扶阳而不愈者,乃表虚无以外卫也,当敛表以实之;心虚自汗宜补心,然有补心而不愈者,乃营虚无以内藏也,当养血以调之。== 阳虚自汗宜补阳,然有扶阳而不愈者,乃表虚无以外卫也,当敛表以实之;心虚自汗宜补心,然有补心而不愈者,乃营虚无以内藏也,当养血以调之。(清·[[李用粹]]《[[证治汇补]]》) '''解释''' 此语提示阳虚自汗不可专投[[温阳药]],当加以敛表实表药,如[[黄芪]]、[[白术]]、[[龙骨]]、[[牡蛎]]等;心虚自汗服补心药而不效者则应注意养血,以心主血,又需血以养心,[[养血药]]如[[当归身]]、[[白芍]]、[[枣仁]]、[[熟地]]、[[杞子]]等。 ==有汗之烦躁,里证也,宜清热;无汗之烦躁,表证也。宜散表。== 有汗之烦躁,里证也,宜清热;无汗之烦躁,表证也。宜散表。(清·[[秦之祯]]《[[伤寒大白]]》) '''解释''' 此言烦躁一证可从汗之有无,辨寒热表里。烦躁而有汗,为里热熏蒸,津液被迫外泄,故宜清热;烦躁而无汗,是表寒未解,内有郁热,表解则烦躁自除。 ==发汗原无定法,当视其阴阳所虚之处而调补之,或因其病机而利导之,皆能出汗,非必发汗之药始能汗也,== 发汗原无定法,当视其阴阳所虚之处而调补之,或因其病机而利导之,皆能出汗,非必发汗之药始能汗也,(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解释''' 此条为无汗之治疗原则。所谓发汗之药,指麻桂羌防等辛温发散之品。 ==别处无汗,独心胸一片有汗,此思伤心也。其病在心,名曰心汗。归脾汤加黄芪,或生脉散加当归、枣仁,猪心汤煎服。== 别处无汗,独心胸一片有汗,此思伤心也。其病在心,名曰[[心汗]]。[[归脾汤]]加[[黄芪]],或[[生脉散]]加[[当归]]、[[枣仁]],[[猪心汤]]煎服。(清·[[张石顽]]《[[张氏医通]]》 '''解释''' 思伤心之汗,除心胸一片有汗外,或更有心虚见证,如心悸、失寐、脉虚、舌嫩等。心汗之因,虽为思虑伤心,但有伤心之气血者,亦有伤心之气阴者。伤心之气血者,宜用归脾汤加黄芪;伤心之气阴者,宜用生脉散加当归、枣仁。猪心汤煎服,为以心养心的脏器疗法,两方皆可用以煎服。 ==有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生汗,凉膈散主之。== 有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生汗,[[凉膈散]]主之。(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解释''' 此等汗证每见身热、胸膈热、烦渴、便秘、舌红苔厚、脉滑数等症,为热阻胸膈,腑气不通,津液被蒸而出,其汗其颈而还,凉膈散清上泻下,清热而汗自收。 ==黄芪、白术、乃止汗之圣药。== [[黄芪]]、[[白术]]、乃止汗之圣药。(明·[[罗赤诚]]《[[医宗粹言]]》) '''解释''' 脾虚或肺卫气虚之自汗,黄芪、白术最为相宜,故曰乃止汗之圣药。其证多见气短乏力,纳少便溏,微恶风,易于感冒,下肢轻度浮肿,舌淡嫩苔薄,脉虚缓等。若火热内郁,或阴虚火旺而致汗出者,皆非所宜。若误用之则其汗更甚。 {{医籍}}{{医论}}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Sidebar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书籍目录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医籍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医论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名医珍言录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名医珍言录·内科·汗证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捐赠
帮助
项目
完善计划(进行中)
黄帝内经(进行)
新安医学(进行)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