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黄帝内经”的源代码
←
黄帝内经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不允许您执行您所请求的操作。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黄帝内经》'''(Internal Classic,Canon of Medicine,Neiching),简称《'''内经'''》, [[中医学]]奠基之作,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共18卷,162篇,由《[[素问]]》与《[[灵枢]]》(各9卷)组成。《黄帝内经》之书名,最早见于刘向《七略》和班固《汉书.艺文志》。这是一部托名[[黄帝]](见[[岐黄]])的著作,撰者已难以稽考。 《黄帝内经》与《[[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并列的[[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中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等。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与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尽管医学家学说各异而有争论但鲜有背离之者,几乎无不求之于《内经》而为立论之准绳。这就是现代人学习研究中医,也必须首先攻读《内经》的原故。因为,若不基本掌握《内经》之要旨,将对中医学之各个临床科疾病之认识、诊断、治疗原则、选药处方等等,无从理解和实施。 <br clear="all" /> ==《黄帝内经》全文==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 {|border="0" |- | [[素问]]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素问·阴阳离合篇第六|阴阳离合篇第六]] *[[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阴阳别论篇第七]]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五藏生成篇第十]] *[[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素问·玉版论要篇第十五|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素问·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素问·阳明脉解篇第三十|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热论篇第三十一]] *[[素问·刺热论篇第三十二|刺热论篇第三十二]] *[[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疟论篇第三十五]] *[[素问·刺疟篇第三十六|刺疟篇第三十六]] *[[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咳论篇第三十八]] *[[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素问·腹中论篇第四十|腹中论篇第四十]] *[[素问·刺腰痛篇第四十一|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风论篇第四十二]]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痹论篇第四十三]]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痿论篇第四十四]] *[[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厥论篇第四十五]] *[[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素问·大奇论篇第四十八|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素问·脉解篇第四十九|脉解篇第四十九]] *[[素问·刺要论篇第五十|刺要论篇第五十]] *[[素问·刺齐论篇第五十一|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素问·刺志论篇第五十三|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针解篇第五十四]] *[[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素问·皮部论篇第五十六|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素问·经络论篇第五十七|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素问·气穴论篇第五十八|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素问·气府论篇第五十九|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骨空论篇第六十]] *[[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素问·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遗篇)|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遗篇)]] *[[素问·本病论篇第七十三(遗篇)|本病论篇第七十三(遗篇)]]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素问·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素问·示从容论第七十六|示从容论第七十六]] *[[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素问·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素问·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素问·方盛衰论篇第八十|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素问·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 [[灵枢]]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九针十二原第一]] *[[灵枢·本输第二|本输第二]] *[[灵枢·小针解第三|小针解第三]]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灵枢·根结第五|根结第五]] *[[灵枢·寿夭刚柔第六|寿夭刚柔第六]] *[[灵枢·官针第七|官针第七]] *[[灵枢·本神第八|本神第八]] *[[灵枢·终始第九|终始第九]] *[[灵枢·经脉第十|经脉第十]] *[[灵枢·经别第十一|经别第十一]] *[[灵枢·经水第十二|经水第十二]] *[[灵枢·经筋第十三|经筋第十三]] *[[灵枢·骨度第十四|骨度第十四]] *[[灵枢·五十营第十五|五十营第十五]] *[[灵枢·营气第十六|营气第十六]] *[[灵枢·脉度第十七|脉度第十七]]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营卫生会第十八]] *[[灵枢·四时气第十九|四时气第十九]] *[[灵枢·五邪第二十|五邪第二十]] *[[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寒热病第二十一]] *[[灵枢·癫狂病第二十二|癫狂病第二十二]] *[[灵枢·热病第二十三|热病第二十三]] *[[灵枢·厥病第二十四|厥病第二十四]] *[[灵枢·病本第二十五|病本第二十五]] *[[灵枢·杂病第二十六|杂病第二十六]] *[[灵枢·周痹第二十七|周痹第二十七]] *[[灵枢·口问第二十八|口问第二十八]] *[[灵枢·师传第二十九|师传第二十九]] *[[灵枢·决气第三十|决气第三十]] *[[灵枢·肠胃第三十一|肠胃第三十一]] *[[灵枢·平人绝谷第三十二|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灵枢·海论第三十三|海论第三十三]] *[[灵枢·五乱第三十四|五乱第三十四]] *[[灵枢·胀论第三十五|胀论第三十五]] *[[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灵枢·五阅五使第三十七|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灵枢·血络论第三十九|血络论第三十九]] *[[灵枢·阴阳清浊第四十|阴阳清浊第四十]] *[[灵枢·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灵枢·病传第四十二|病传第四十二]] *[[灵枢·淫邪发梦第四十三|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灵枢·外揣第四十五|外揣第四十五]] *[[灵枢·五变第四十六|五变第四十六]] *[[灵枢·本藏第四十七|本藏第四十七]] *[[灵枢·禁服第四十八|禁服第四十八]] *[[灵枢·五色第四十九|五色第四十九]] *[[灵枢·论勇第五十|论勇第五十]] *[[灵枢·背腧第五十一|背腧第五十一]] *[[灵枢·卫气第五十二|卫气第五十二]] *[[灵枢·论痛第五十三|论痛第五十三]] *[[灵枢·天年第五十四|天年第五十四]] *[[灵枢·逆顺第五十五|逆顺第五十五]]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五味第五十六]] *[[灵枢·水胀第五十七|水胀第五十七]] *[[灵枢·贼风第五十八|贼风第五十八]] *[[灵枢·卫气失常第五十九|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灵枢·玉版第六十|玉版第六十]] *[[灵枢·五禁第六十一|五禁第六十一]] *[[灵枢·动输第六十二|动输第六十二]] *[[灵枢·五味论第六十三|五味论第六十三]]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灵枢·五音五味第六十五|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灵枢·行针第六十七|行针第六十七]] *[[灵枢·上膈第六十八|上膈第六十八]] *[[灵枢·忧恚无言第六十九|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灵枢·寒热第七十|寒热第七十]] *[[灵枢·邪客第七十一|邪客第七十一]] *[[灵枢·通天第七十二|通天第七十二]] *[[灵枢·官能第七十三|官能第七十三]] *[[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灵枢·卫气行第七十六|卫气行第七十六]] *[[灵枢·九宫八风第七十七|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九针论第七十八]] *[[灵枢·岁露论第七十九|岁露论第七十九]] *[[灵枢·大惑论第八十|大惑论第八十]] *[[灵枢·痈疽第八十一|痈疽第八十一]] |} ==《黄帝内经》的作者和成书时间== '''《黄帝内经》'''撰者已难以稽考,明代医学家[[吕复]]认为此书“观其意旨,殆非一时之言;及其撰述,亦非一人之手”。这个见解为后世[[医家]]所广泛认可。著述年代则有几种说法,但多数学者认为,此书的基本内容成于战国后期;迄于汉代,陆续有所补订。而《素问》所佚缺之《天元纪大论》、《[[五常]]政大论》等7篇大论,系唐代[[王冰]]注释《[[黄帝内经素问]]》时予以补入,补入后成为唐以后所见之全帙。 ==《黄帝内经》的内容== 《黄帝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原书十八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病、[[生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气]]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历代[[医家]]均将其奉为圭臬。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多方面,因此有人把它说成中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继承了“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发展并丰富了《内经》以前的古代哲学。 《素问》自“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篇”至“解精微论”(共81篇),《灵枢》(又名《灵枢经》)自“[[九针]][[十二原]]”、“本输”至“[[痈疽]]”篇(亦为81篇),内容大致包括摄生([[养生]]、预防)、阴阳、[[藏象]]([[脏腑]]之[[生理]]、[[病理]]反映,并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之功能)、[[经络]](十二经、[[奇经八脉]])、[[论治]](包括[[治则]]和治法,治法如针、砭、灸、汤药、[[药酒]]、[[按摩]]、[[气功]]、温熨及贴药等外法)、药性理论、[[运气学说]]等。这些论述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此书从总体上反映了战国到秦汉这一历史时期众多医家所积累和总结的学术经验,以及当时的医学水平。《内经》所贯串的统一整体观、发展变化观和恒动观等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辨证]]法观点的学术思想,构成了中医学的特色。 ==《黄帝内经》的版本和注解== 《黄帝内经》,流传甚广,传本也较多。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内经》现存最早为元刻本,另有宋刻、明刻互配本、明清刻本及日本刻本等。《素问》(王冰注本)有明代嘉靖年间翻宋刻本;《四库丛刊》本等,《灵枢》有元刊本(残本)、明清刻本(以明赵府居敬堂刻本尤为著名)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内经》之《素问》、《灵枢》曾多次出版影印本和排印本,另有注本、语译本和校释本。 ===《素问》=== {{主条目|素问}} 《素问》,在汉魏、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年),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自称得自其师秘藏的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灵枢》=== {{主条目|灵枢}}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史崧半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黄帝太素》=== {{主条目|黄帝内经太素}} 《黄帝太素》是流传下来的另一种《内经》古传本。隋.[[杨上善]]对《黄帝太素》又进行了整理和注释,命名为《[[黄帝内经太素]]》。由原来的二十卷扩为三十卷,但迄今只存二十五卷。 ===《甲乙经》=== {{主条目|针灸甲乙经}} 晋[[皇甫谧]]所撰《[[甲乙经]]》一书就是将《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合编而成,因此也应作为《黄帝内经》的又一古传本。 ===注释版本=== 后世医家十分重视对《黄帝内经》的学习与研究。除上述外,还有许多注释《黄帝内经》的医家。现知《素问》首注本为梁代[[全元起]]之《[[内经训解]]》,惜已散佚不存。唐代王冰吸取全氏注文结合个人心得,将《素问》予以编次注释,并补入有关运气论述为主的7篇大论,是为现存最早之全注本。《灵枢》首注本则为明代马莳所编《灵枢注证发微》(1580)。历代医家注释、研究《内经》较有成就者及其著作(现存本者)简列于下。 #校勘《内经》:主要有宋代[[林亿]]《新校正》;清代[[胡澍]]《素问校义》,俞樾《读书余》,[[顾观光]]《素问校勘记》、《灵枢校勘记》,沈祖绵《读素问臆断》,冯承熙《校余偶识》,江有诰《先秦韵读》等。 #注释《内经》:如唐代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明代吴崑《[[素问吴注]]》,马莳《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清代[[张志聪]]《[[素问集注]]》、《[[灵枢集注]]》,[[高世栻]]《[[素问直解]]》,张琦《[[素问释义]]》等。 #分类研究《内经》:如隋唐之际[[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兼注释);元代[[滑寿]]《[[读素问钞]]》;明代张景岳《[[类经]]》(兼注释)、《[[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李中梓]]《[[内经知要]]》;清代[[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沈又彭]]《[[医经]]读》,[[黄元御]]《[[素问悬解]]》等。 #专题发挥《内经》:如《[[难经]]》;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宋代[[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刘温舒]]《[[素问入式运气论奥]]》;金代[[刘河间]]《[[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 ===古代关于《黄帝内经》的研究著作=== 黄帝内经素问吴注 (清)吴昆 著;孙国中 点校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 (清)高士宗、吴昆 著;孙国中 点校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清)张志聪 著;孙国中 点校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明)马莳 著;孙国中、方向红点校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清)薛富辰批阅句读;孙国中点校 类经——黄帝内经分类解析(上中下) (明)张介宾著 灵枢悬解 (清)黄元御 著 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 (唐)杨善上撰著;钱超尘、李云校正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清)张志聪 著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明)马莳 著;孙国中、方向红点校 素问悬解 (清)黄元御 原著;孙中国、方向红 点校 {{百科小图片|bkleg.jpg|}} ==《内经》的书名== 关于《[[内经]]》之书名,明代[[张景岳]]认为:“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平素所讲问,是谓《素问》。”对于《灵枢》的涵义,他认为此书所论为“神灵之枢要”,显示其重要性。其他一些著作也有类似的释文。如明代[[吴崑]]说:“五内[[阴阳]],谓之内;万世宗法,谓之经。”明代[[马莳]]认为《素问》系黄帝与[[岐伯]]、[[鬼臾区]]等六臣“平素问答之书”。也有人认为《内经》书名别无深意,《汉书.艺文志》另有《[[外经]]》书名(书已佚),内与外只是相对而言。 ==《黄帝内经》在国外的影响== 在中国医学发展的过程中,《内经》在学术理论方面起到无可争议的主导作用,并有十分深广的国际影响。在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均将《内经》作为主要的医学经典著作。日本国最早的[[医事]]法令“大宝令”中就将《素问》、《[[黄帝针经]]》(即《灵枢》)列为医学生必读书目。现日本还保存有1699年竹中通庵集注的《素问要》(9卷)、《灵枢要》(8卷),1854年喜多村直宽所注《黄帝内经讲义》(12卷),1806年丹波元简的《素问识》、《灵枢识》,以及1846年丹波元坚的《素问绍识》等,均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朝鲜于1291年曾派使者来华送还若干种古医书,其中就有《黄帝针经》、《[[黄帝太素]]》等;1136年颁布医事制度,亦将《素问》、《针经》列入必修书目。越南[[黎有卓]]所撰《[[海上医宗心领]]全帙》,刊于1879~1885年,也是节抄、注释《内经》的综合性医学著作。近现代欧美国家已有《内经》部分卷、篇之译作,并开始重视对此书的理论研究。 ==《黄帝内经》的传说== 十八卷的《黄帝内经》,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而三十七卷的《黄帝外经》,则可能永远失传了。但是,关于它的民间传说,还是相当丰富和十分有趣的了。 相传黄帝时期出现了三位名医,除了雷公和岐伯两人外,名气最大的是俞跗(fù)。他的医道非常高明。特别是在外科手术方面很有经验。据说,他治病一般不用汤药、[[石针]]和[[按摩]]。而是诊断清楚病因后,除非要做手术时就用刀子划开[[皮肤]],解剖[[肌肉]],[[结扎]]。传说有一次,俞跗在过河时,发现一个掉河里淹死了的女人被几个人打捞出来准备埋葬,俞跗挡住他们询问死者掉进水里多长时间。抬尸体的人说,刚掉进水里,捞上来就断气了。俞跗让他们把尸体放在地上,先是摸了摸死者的脉搏,又看了看死者的眼睛,然后又让人找来一条草绳,把死者双脚捆绑好,倒吊在树上。开始大家都不理解俞跗为什么要这样做。死者刚一吊起,就大口大口地往外吐水,直到不吐时,俞跗才叫人慢慢将死者解下来,仰面朝天放在地上,双手在死者的胸脯上一压一放。最后他拔掉自己的几根[[头发]],放在死者[[鼻孔]]上观察了一阵,发现发丝缓缓地动了动,才放心地对死者家里人说:“她活过来了,抬回家好好调养吧!” 在俞跗晚年的时候,黄帝派仓颉、雷公、岐伯三人,用了很长时间,把俞跗的医术整理出来,纂成卷目,然而,还没有来得及公布于众,仓颉就去世了。后来,俞跗的儿子俞执,把这本书带回来交给父亲修订。不幸全家遭到了大火,房屋、医书和俞跗、俞执全家人,一起化为灰烬。这也许是《黄帝外经》失传,至今没有找到的原因吧! 《汉书.艺文志》记载医家经典十一家今仅存《黄帝内经》一家,原因待考。其中失传的包括黄帝外经。从《汉书.艺文志》记载的“七经”来看,当时与《黄帝内经》并存的,还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旁篇》。 ==《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 《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黄帝内经》接受了我国古代唯物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将人看作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质“气”形成的。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念指导下,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的一切正常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与整个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一点,拟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 ===(1). "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如同老子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其上不皎,其下不昧”,“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这都是在说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形而上者的“道”。宋钘、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黄帝内经》受这些学说的影响,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如《天元纪大论》:“臣积(稽)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珝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由于气的运动,从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阴阳寒暑,有了万物。阴阳五行的运动,总统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 ===(2). 人与自然的关系=== 《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相参相应的。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发生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法成”。这是说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的法则而生长的,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天有四时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生天地之间,人必须要依赖天地阴阳二气的运动和滋养才能生存,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脏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人体的内环境必须与自然界这个外环境相协调、相一致。这就要求人对自然要有很强的适应性。比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这明显是水液[[代谢]]方面对外环境的适应。人的脉象表现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同样是由于人体气血对春夏秋冬不同气候变化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以此达到与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如果人们违背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道,就有可能产生病变。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就是一日内、日夜之间,人体也会随天阳之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如果违反了客观规律,也会受到损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人与自然这种相参相应的关系在《黄帝内经》中是随处可见的。无论是生理还是病理,无论是养生预防还是诊断与治疗,都离不开这种理论的指导。 ===(3). 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 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这在生命开始时已经决定了。《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具有生命力的父母之精相媾,也就是阴阳二气相媾,形成了生命体。诚如《灵枢.决气》所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生命体形成之后,阴阳二气存在于其中,互为存在的条件。相互联系、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又相互斗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这两句话精辟地解释了人体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 从人体的组织结构上看,《黄帝内经》把人体看成是各个层次的阴阳对立统一体。《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故背为阳,阴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黄帝内经》还把每一脏、每一腑再分出阴阳。从而使每一层次,无论整体与局部、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都形成阴阳的对立统一,所以说人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 (4). 人体是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的协调统一体《黄帝内经》所说的五脏,实际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肾为核心的五大系统。 以心为例:心居胸中,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主[[神明]],主血脉,心合[[小肠]],生血、荣色,其华在面,藏脉、舍神、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谈心的生理、病理时,至少要从以上诸方面系统地加以考虑才不至于失之片面。因此可以每一脏都是一大系统,五大系统通过经络气血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体。这五大系统又按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相互协调、资生和抑制,在相对[[稳态]]的情况下,各系统按其固有的规律从事各种[[生命活动]]。{{百科小图片|bklen.jpg|}} ===(5). 《黄帝内经》的生命观=== 《黄帝内经》否定超自然、超物质的上帝的存在,认识到生命现象来源于生命体自身的矛盾运动。认为阴阳二气是万物的胎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万物之能(读如胎)始也。”对整个生物界,则曰: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又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其基本方式就是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生降出入,无器不有。”《黄帝内经》把精看成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生命的原动力。《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在《灵枢.[[经脉]]》还描绘了[[胚胎]]生命的发展过程:“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种对生命物质属性和[[胚胎发育]]的认识是基本正确的。 ===(6). 《黄帝内经》的形神统一观=== 《黄帝内经》对于形体与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出了的说明,指出精神统一于形体,精神是由形体产生出来的生命运动。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视),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这就将视听嗅味等感觉认为是由于[[气血津液]]注于各孔窍而产生的生理功能。对于高级神经中枢支配的思维活动也做出了唯物主义解释。《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之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如此描写人的思维活动基本上是正确的。在先秦诸子中对神以及[[形神关系]]的认识,没有哪一家比《黄帝内经》的认识更清楚、更接近科学。关于形神必须统一、必须相得的论述颇多,如《灵枢.天年》:“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又《素问.上古天真论》:“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如果形神不统一、不相得,人就得死。如《素问.汤液醪醴》:“形弊血尽……神不使也。”又《素问.逆调论》:“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黄帝内经》这种形神统一观点对我国古代哲学是有很大贡献的。 ==黄帝内经古今注解书目== *[[内经博议]] *[[内经知要]]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黄帝内经太素]] *[[内经评文]] *[[内经药瀹]]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古今图书集成]] *[[医部全录-黄帝内经素问六气玄珠密语]] *[[素问玄机原病式]]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黄帝素问直解]] *[[素问经注节解]]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读素问钞]] *[[素问识]]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素问要旨论]]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灵枢经脉翼]]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灵枢识]] ==站外资源== *[http://xidong.net/File001/File_47040.html 《黄帝内经》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洪图主讲视频下载] *[http://xidong.net/File001/File_49329.html 《黄帝内经》白云出岫原文朗读MP3] *[http://xidong.net/File001/File_46444.html 《黄帝内经》(大型中医纲领纪录片)下载] *[http://xidong.net/File001/File_46030.html 《黄帝内经医理篇》RMVB视频下载] *[http://xidong.net/File001/File_56460.html 《曲黎敏 - 黄帝内经》视频下载] *[http://xidongv.com/lecture/3501 《曲黎敏 - 黄帝内经》全18集 在线视频] *[http://xidongv.com/lecture/3632 王洪图教授主讲《内经讲义》80集 在线视频] [[分类:中医]][[分类:黄帝内经]][[分类:中医古籍]] {{图书首页|黄帝内经}} {{导航板-中医}} [[分类:医学视频]]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主条目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图书首页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导航板-中医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百科小图片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黄帝内经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捐赠
帮助
项目
完善计划(进行中)
黄帝内经(进行)
新安医学(进行)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