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珍言录·妇科”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调经= ==妇人有先病而后经不调,当先治病,病去则经自调。若因经不行而后生病者,当先调经,经调则病自除。== 妇人有先...”)
(没有差异)

2015年6月27日 (六) 23:24的版本

调经

妇人有先病而后经不调,当先治病,病去则经自调。若因经不行而后生病者,当先调经,经调则病自除。

妇人有先病而后经不调,当先治病,病去则经自调。若因经不行而后生病者,当先调经,经调则病自除。(清·肖赓六女科经纶》)

解释 此言妇科月经病证治的指导思想,是本着标本治则中先病为本,后病为标的治则。在诊治时必详细询问病史。

调经宜理气,不可破气,必须在辛香理气中复入调肝凉血之品。

调经宜理气,不可破气,必须在辛香理气中复入调肝凉血之品。(近代·陈莜宝,见《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

解释 调经宜理气,这是调治月经病的原则。经属血,气为血帅,故经血不调,宜理气为先。但必须明确所理之气为肝气,从其提出“在辛香理气中复入调肝凉血之品”可知。以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若只用辛香之品理气,势必耗血伤阴。故调经之方,大多不离四物汤加减,职是之故。

崩漏

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血以澄其源,末用养血以复其旧。

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血以澄其源,末用养血以复其旧。(清·程杏轩医述》引方约之语)

解释 塞流澄源复旧为中医治崩之原则。初用止血以塞其流,是急则治标之法。血止必须究其出血之因,从根本上治疗,澄其源才能杜其复发。一般崩证出血甚多,故易虚,若不补养其血,则难复其旧。但用养血药,必确知其无瘀, 且脾胃功用正常者方可用之。

暴崩宜补宜摄,久漏宜清宜通。

暴崩宜补宜摄,久漏宜清宜通。(近代·丁甘仁丁甘仁医案》)

解释 暴崩多由火气下迫,气不摄血,妄行无度所致,故以补摄为主,以防血去气脱。久漏多由瘀热内阻,新血不得归经,或湿热内蒸,血络不宁,故宜清通为主。

胎前

胎前多实,实者多热;产后多虚,虚者多寒。

胎前多实,实者多热;产后多虚,虚者多寒。(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解释 与此语相同之意的有“胎前一把火,产后一块冰”之说,此提示胎前产后的体质特点。据此又有“胎前温药宜慎,产后凉药宜慎”之说。但对此说不必拘泥,正如《余听鸿医案》所说:“如曰胎前忌热,专用寒凉,杀人在反掌矣。”

古人用药,先以安胎为急,但邪不去,则胎不安,故安胎莫先于去邪。

古人用药,先以安胎为急,但邪不去,则胎不安,故安胎莫先于去邪。(清·程杏轩医述》引萧慎斋语)

解释 胎气不安,治之者当以安胎为目的。但胎之所以不安,必有所因。故治之者,若不究其因而只求安胎,是舍本逐末之计,未必能达安胎之目的,所以说:“安胎莫先于去邪”。试观清代名医舒驰远曾以白虎汤治胎动不安(载于其作《伤寒论注》中),可证其言之不谬。

产后

凡遇产后发热,须问饮食有无伤积。

凡遇产后发热,须问饮食有无伤积。(明·王纶明医杂著》)

解释 产后病家皆进以鸡鱼肉蛋等补益之,每易致饮食停滞,脾胃困顿而致发热者,治疗应以导滞通腑、清泄郁热为主,若不问饮食有无伤积,见其发热,认为表证,而妄投辛温发散,恐易致变端。

凡产后危证,莫如三冲、三急。三冲者,败血冲肺、冲心,冲胃也;三急者,呕吐、泄泻、多汗也。其用药则有三禁:禁佛手散,以川芎能发汗也;禁四物汤,以地黄能作泻也;禁小柴胡汤,以黄芩能阻恶露也。

凡产后危证,莫如三冲、三急:三冲者,败血冲肺、冲心,冲胃也;三急者,呕吐、泄泻、多汗也。其用药则有三禁:禁佛手散,以川芎能发汗也;禁四物汤,以地黄能作泻也;禁小柴胡汤,以黄芩能阻恶露也。(清·程杏轩医述》引张飞畴语)

解释 此为妇人产后危急证及治疗的基本知识,必须熟记。至于三冲的具体表现,三急之所以为急的机理,以及治疗的三禁,在妇科学中俱有详论,在此不予赘述。

产后宜微汗而不宜无汗.宜有汗而不宜多汗。

产后宜微汗,而不宜无汗.宜有汗而不宜多汗。(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解释 无汗为表气不畅,或阴血亏虚无作汗之资,或阳气内馁无力托邪外达,故不宜无汗。多汗为阴虚阳浮,或气虚卫外失固,故又不宜多汗。

新产百脉虽虚,感邪则实,急去其邪,即所以养其正也。

新产百脉虽虚,感邪则实,急去其邪,即所以养其正也。(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解释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处受邪,其病则实。急去其邪是为上策,以邪去则正自安。

凡诊新产妇,先审少腹之痛与不痛,以征恶露之有无;次审大便之通与不通,以征津液之盛衰;再审乳汁之行与不行,乃乎饮食之多少,以征胃气之充馁。

凡诊新产妇,先审少腹之痛与不痛,以征恶露之有无;次审大便之通与不通,以征津液之盛衰;再审乳汁之行与不行,乃乎饮食之多少,以征胃气之充馁。(清·张石顽张氏医通》)

解释 此为诊治新产妇,问诊不可缺少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