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痢”的版本间的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用户名被删除) |
52166tangao(讨论 | 贡献)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痢疾证候类型之一。因脾胃湿热内蕴,胃不消导,脾失健运,湿热夹滞 所致。以痢下赤色,或如鱼脑、稠粘臭秽、排便次数频多、里急后重、 肛门灼热、小便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有力等为特征。若湿热毒邪盛 于血分,伤及肠络,下痢纯血者,叫“赤痢”、“血痢”。若病邪伤及气血,肠中气滞,肠络损伤,下痢赤白相兼,脓血相杂,腹中绞痛,排 便次数频多,叫“赤白痢”。 | 痢疾证候类型之一。因脾胃湿热内蕴,胃不消导,脾失健运,湿热夹滞 所致。以痢下赤色,或如鱼脑、稠粘臭秽、排便次数频多、里急后重、 肛门灼热、小便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有力等为特征。若湿热毒邪盛 于血分,伤及肠络,下痢纯血者,叫“赤痢”、“血痢”。若病邪伤及气血,肠中气滞,肠络损伤,下痢赤白相兼,脓血相杂,腹中绞痛,排 便次数频多,叫“赤白痢”。 | ||
+ | ==解释二== | ||
+ | 病名。由湿热积滞所致之痢疾。为痢疾中较常见之证型。见《症因脉治》卷四。症见腹痛、泄利赤白,稠粘臭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溺短赤,脉滑数,苔黄腻,或可见恶寒发热。治宜清热燥湿,调气止痢。选用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化滞汤、香连丸等方。若兼表邪,恶寒发热、头痛,用荆防败毒散,身热甚,用葛根芩连汤。湿火伤于气分(白冻多于红冻),黄连枳壳汤;湿热伤于血分(红冻多于白冻),用河间黄连汤。如偏于气滞、食滞,则腹痛、里急后重较甚,宜用枳实导滞丸。此外,单方用马齿苋、一见喜、地锦草、白槿花等亦均效,食疗以大蒜为易得。参见痢疾、湿痢、热痢等条。 |
2015年4月7日 (二) 17:29的最新版本
痢疾证候类型之一。因脾胃湿热内蕴,胃不消导,脾失健运,湿热夹滞 所致。以痢下赤色,或如鱼脑、稠粘臭秽、排便次数频多、里急后重、 肛门灼热、小便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有力等为特征。若湿热毒邪盛 于血分,伤及肠络,下痢纯血者,叫“赤痢”、“血痢”。若病邪伤及气血,肠中气滞,肠络损伤,下痢赤白相兼,脓血相杂,腹中绞痛,排 便次数频多,叫“赤白痢”。
解释二
病名。由湿热积滞所致之痢疾。为痢疾中较常见之证型。见《症因脉治》卷四。症见腹痛、泄利赤白,稠粘臭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溺短赤,脉滑数,苔黄腻,或可见恶寒发热。治宜清热燥湿,调气止痢。选用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化滞汤、香连丸等方。若兼表邪,恶寒发热、头痛,用荆防败毒散,身热甚,用葛根芩连汤。湿火伤于气分(白冻多于红冻),黄连枳壳汤;湿热伤于血分(红冻多于白冻),用河间黄连汤。如偏于气滞、食滞,则腹痛、里急后重较甚,宜用枳实导滞丸。此外,单方用马齿苋、一见喜、地锦草、白槿花等亦均效,食疗以大蒜为易得。参见痢疾、湿痢、热痢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