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关 (SJ5)”的版本间的差异
(用户名被删除) |
52166tangao(讨论 | 贡献) 小 (已导入1个版本) |
(没有差异)
|
2015年4月8日 (三) 12:48的最新版本
外关 (SJ5,WaiGuan)
络穴;入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释名
穴在前臂伸侧面,所以称“外”,由腕上至此犹如关隘之要,故名。与内关相对。
出处
《灵枢•经脉》
定位
在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示指伸肌;穴区内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骨间后神经和骨间动脉分布。.‘
功用
清热解表,通经活络。
主治
热病,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瘰疬,胁肋痛,上肢痹痛。
头面五官科疾病: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鼻衄牙痛。
运动系统疾病:上肢关节炎,桡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颞颌关节功能紊乱,落枕等。
消化系统疾病:腹痛便秘,肠痈霍乱。
其他病症:热病,感冒,高血压,偏头痛,失眠,脑血管后遗症,遗尿。
配穴举例
配后溪治落枕;配阳池、中渚治腕关节痛、手指痛 (《腧穴学》);配会宗治耳聋 (《千金要方》)。
配阳池、中渚,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手指疼痛,腕关节疼痛。
配太阳、率谷,有祛风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配后溪,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落枕。
配足临泣,为八脉交会穴,主治耳目、颈项及肩部病证。
操作
直刺0.5—1.0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耳炖炖浑浑无所闻,外关主之。
《铜人》:治肘臂不得屈伸,手五指尽痛不能握物,耳聋无所闻。
《大成》:主耳聋,浑浑焞焞无闻,五指尽痛,不能握物。
现代研究
(1)取健侧外关,进针后行泻法,提插捻转2-4次,行针时嘱患者活动患肢或颈部,治疗落枕或踝关节扭伤,有良好效果。 (2)外关配光明治疗青少年近视眼有效。 (3)取患侧外关透三阳络,强刺激配合腰部活动、下蹲、深呼吸等动作,每3—5分钟行针1次,共2-3次后起针,对急性腰扭伤有即时止痛或减轻疼痛效果。
别名
三焦经气血在此胀散外行。
名解
1)外关。外,外部也。关,关卡也。外关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胀散外行,外部气血被关卡不得入于三焦经。本穴物质为阳池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行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进一步胀散,胀散之气由穴内出于穴外,穴外的气血物质无法入于穴内,外来之物如被关卡一般,故名外关。2)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物质为吸热后的胀散之气,此气外出本穴后交于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手少阳阳维之会。3)三焦经络穴。络,联络也。本穴输出的物质为天部的阳热之气,它不光输向本经各穴所在的天部层次,它还外传于手厥阴心包经所过的天部层次,本穴有联络各部经脉气血的作用,故为三焦经络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阳气。
运行规律
一是循三焦经上传于支沟穴,二是别走心包经,三是上行于天部并交于阳维脉。
功能作用
联络气血,补阳益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位置
前臂伸侧面腕背横纹后二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屈肘俯掌时,在指伸肌桡侧凹陷处。
《灵枢•经脉》:“去腕二寸”;《针灸大成》:“腕后二寸两骨间,与内关相对”。
功效
疏风、清热、利胁。
主治
古代记述:发热恶风、关节酸痛、胸满拘急、半身不遂、腰脚枸挛、偏正头风、手足顽麻、眼中冷痛、瘰疬结核、耳鸣耳聋、臂痿不仁、肘腕酸重、胁肋疼痛、腹痛便秘、五指尽痛不能握物。
近人报道:感冒、肺炎、腮腺炎、中耳炎、遗尿、腕下垂。
方例
头目痛:外关、后溪。
感冒:百会、外关、合谷、列缺。
手指麻木:曲池、外关。
刺灸法
直刺或略后上、下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5分钟。
其它
络穴;八脉八穴之一,通阳维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