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黄”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行: 第1行:
黄疸两大类型之一。多属慢性,其症状:皮肤黄色晦暗,低热或无热,伴 有神疲身倦,胃纳差,大便不实,小便淡黄,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缓或沉细等见症。多见于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肝硬化等病。
+
[[黄疸]]两大类型之一。多属慢性,其症状:皮肤黄色晦暗,低热或无热,伴 有神疲身倦,胃[[纳差]],大便不实,小便淡黄,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缓或沉细等见症。多见于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肝硬化等病。
  
 
==解释二==
 
==解释二==
 
病名。
 
病名。
  
①黄疸之属寒湿者。因脾阳不振、寒湿内蕴、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所致,或由阳黄日久转化而成。《景岳全书•杂证谟》:“凡病黄疸而绝无阳证阳脉者,便是阴黄。”证见身目黄色晦暗,胃呆腹胀,神疲乏力,胁肋隐痛,小便短少,大便不实,舌淡苔腻,脉沉细迟。治宜调理脾胃,温化寒湿,方茵陈五苓散、茵陈术附汤、茵陈四逆汤等。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胆囊炎等病。参见黄疸条。
+
①黄疸之属寒湿者。因[[脾阳不振]]、寒湿内蕴、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所致,或由[[阳黄]]日久转化而成。《[[景岳全书·杂证谟]]》:“凡病黄疸而绝无阳证阳脉者,便是阴黄。”证见身目黄色晦暗,胃呆腹胀,神疲乏力,胁肋隐痛,小便短少,大便不实,舌淡苔腻,脉沉细迟。治宜调理脾胃,温化寒湿,方茵陈五苓散、茵陈术附汤、茵陈四逆汤等。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胆囊炎等病。参见黄疸条。
  
 
②黄疸二十八候之一。《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阳气伏,阴气盛,热毒加之,故但身面色黄,头痛而不发热,名为阴黄。”
 
②黄疸二十八候之一。《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阳气伏,阴气盛,热毒加之,故但身面色黄,头痛而不发热,名为阴黄。”
  
③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寒热,并十指疼痛,鼻中煤生,此是阴黄。”宜服麻黄栀子汤。若见人中反者,病情较为严重。参见黄疸条。
+
③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寒热,并十指疼痛,鼻中煤生,此是阴黄。”宜服[[麻黄栀子汤]]。若见人中反者,病情较为严重。参见[[黄疸]]条。

2017年1月7日 (六) 19:56的最新版本

黄疸两大类型之一。多属慢性,其症状:皮肤黄色晦暗,低热或无热,伴 有神疲身倦,胃纳差,大便不实,小便淡黄,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缓或沉细等见症。多见于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肝硬化等病。

解释二

病名。

①黄疸之属寒湿者。因脾阳不振、寒湿内蕴、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所致,或由阳黄日久转化而成。《景岳全书·杂证谟》:“凡病黄疸而绝无阳证阳脉者,便是阴黄。”证见身目黄色晦暗,胃呆腹胀,神疲乏力,胁肋隐痛,小便短少,大便不实,舌淡苔腻,脉沉细迟。治宜调理脾胃,温化寒湿,方茵陈五苓散、茵陈术附汤、茵陈四逆汤等。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胆囊炎等病。参见黄疸条。

②黄疸二十八候之一。《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阳气伏,阴气盛,热毒加之,故但身面色黄,头痛而不发热,名为阴黄。”

③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寒热,并十指疼痛,鼻中煤生,此是阴黄。”宜服麻黄栀子汤。若见人中反者,病情较为严重。参见黄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