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会 (GB2)

来自中医百科
52166tangao讨论 | 贡献2015年4月8日 (三) 11:34的版本 (已导入1个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听会 (GB2,TingHui)

文件:GB2.jpg


别名

听呵、后关


释名

穴在耳前陷中,当经气会聚之处;耳主听,故名。位当牙关之后,又名“后关”。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张口,在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的凹陷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咬肌筋膜、腮腺;穴区内有耳颞神经、耳大神经和颞浅动脉,深层有面神经丛、下颌神经肌支和舌咽神经腮腺支分布。


功用

开窍聪耳,通经活络。


主治

耳鸣,耳聋,聤耳,面痛,齿痛,口喎。

五官科系统疾病:突发性耳聋,中耳炎,外耳道疖,颞关节功能紊乱,腮腺炎,牙痛,咀嚼肌痉挛;

其它:面神经麻痹,脑血管后遗症。


配穴举例

配听宫、翳风治耳鸣、耳聋;配颊车、地仓、阳白治面神经麻痹 (《腧穴学》)。

配听宫、翳风,有清热泻火,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配颊车、地仓、阳白,有通调经络的作用,主治面神经麻痹。

配太阳、率谷、头维,有疏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操作

直刺0.5-1.0寸;可灸。


文献摘要

《资生》:耳蝉声,听会,听宫。

《大成》:中风口眼喎斜,听会、颊车、地仓。

《金鉴》:主治耳聋耳鸣,牙车脱臼,齿痛,中风瘈疭喎斜等证。


别名

耳门,听呵,听诃,后关。


穴义

胆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

1)听会。听会者即耳能听闻声音也,此指穴内的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无物阻隔声音的传递也。本穴物质为瞳子髎穴下传的天部寒湿水气,至本穴后,此气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湿水气并化雨冷降于地,天部气血因而变得虚静,如远处声音听亦能明,故名听会(除上述解释之外另有一解,此即是从阴阳的角度来解释听会之名。听的感官过程为耳朵接收外部声音,也就是从外入内、从阳入阴。由于声音传递的这一过程是从阳入阴,因此,它要求耳部的气血运行变化也要与此同步,表现出由阳向阴的变化转变,如此,人体外部的声音之阳才能进入体内的阴部,声音感受器才能听之而会。)2)耳门。耳,穴在耳部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耳门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进入耳腔。如听会之解,本穴的气血变化为气态物散热冷降并化为地部经水,经水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进入耳腔,本穴如同胆经气血出入耳的门户,故名耳门。3)听呵。听,闻也。呵,大声喝叱之意,此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大于体表内部。听呵名意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要大于体表内部耳朵才能听受。听诃名意与听呵同,诃为呵的异体字。4)后关。后,指头的后部,前为阴、后为阳,此指阳气。关,关卡。后关名意指穴外的阳热之气不能进入穴内。理同听会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

散热冷降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耳腔。


功能作用

清降寒浊。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位置

面部,耳屏前下方,下颔骨髁状突后缘,与耳郭屏间切迹下缘相平,张口时呈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在耳前陷者中,张口得之。”《类经图翼》:“去耳珠下,开口有空。”


功效

祛风邪,聪耳窍,利牙关。


主治

古代记述:耳鸣,耳聋,耳痛流脓,风齿龋痛,目流泪,下颔骨脱臼,腮肿,口眼歪斜,眩仆,喑不能言,羊鸣吐沫,狂走{17}{18},寒热喘喝,牙关利。

近人报道:聋哑,中耳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美尼尔征。


方例

耳蝉声:听会、听宫

两耳虚鸣:听会、合谷

耳聋气闭:听会、翳风。

暴聋:听会、翳风、肾俞、关元、风池、合谷。

三叉神经痛(第三支):听会、颊车、大迎、翳风、天容。


刺灸法

微张口:直刺或向内、向上斜刺0.5~1.5寸。艾条温灸3~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