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脘 (RN10)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下脘 (RN10,XiaWan)
足太阴任脉之会。
别名
下管。
释名
脘,或作“管”,指胃腑。穴近胃脘下部,故名。
出处
《灵枢•四时气》。
定位
在上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2寸处
解剖
同水分穴。
功用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主治
腹痛,腹胀,泄泻,呕吐,食谷不化,痞块。
配伍
配陷谷,有行气和胃的作用,主治肠鸣,食谷不化。
配中脘,有和中健胃,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腹坚硬胀,痞块。
配足三里,有行气降气,宽中醒脾的作用。主治食饮不化,入腹还出。
操作
直刺1~2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足太阴、任脉之会。
《外台》:引孕妇不可灸。
《聚英》:穴当胃下口,小肠上口,水谷于是入焉。
别名
下管。
穴义
任脉的上部经水在此向下而行。
名解
1)下脘。下,下部也。脘,空腔,空管也。下脘名意指任脉的上部经水在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则继续循脉而下行,如同流向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下脘。下管名意与下脘同。2)足太阴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它包括任脉的冷降之液,包括脾经的冷降之液,故为足太阴任脉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循任脉下行。
功能作用
疏导水湿。
治法
寒则通之或灸之或循经向下推按,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