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墟 (GB40)
丘墟 (GB40,QiuXu) 原穴
[[文件:文件:GB40.jpg
释名
高处称丘,大丘称墟,意指外踝,穴在其下,故名。
出处
《灵枢•本输》。
定位
在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腿十字韧带、趾短伸肌;穴区内有足背外侧皮神经、腓浅神经皮支,深层有腓深神经肌支和外踝前动脉分布。
功用
健脾利湿,泄热退黄,舒筋活络。
主治
颈项痛,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疟疾,足跗肿痛。
运动系统疾病: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腓肠肌痉挛;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
其它:胆囊炎,胆绞痛,腋下淋巴结炎。
配穴举例
配瞳子髎治目中翳膜 (《针灸资生经》);配行间、昆仑、太冲治足不能行 (《针灸大成》);配阳陵泉、期门治胆囊炎 (《腧穴学》)。
配风池、太冲,有清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配昆仑、申脉,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外踝肿痛。
配阳陵泉、期门,有疏肝利胆的作用,主治胆囊炎。
操作
直刺0,5—0.8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目视不明,振寒,目翳,瞳子不见,腰两胁痛,脚酸转筋,丘墟主之。
《千金方》:主胸痛如刺。主脚急肿痛,战掉不能久立。跗筋脚挛。
《大成》:胁痛,针丘墟、中渎。
《图翼》:主治胸胁满痛不得息,寒热,目生翳膜,颈肿,久疟振寒,痿厥,腰腿痠痛。髀枢中痛,转筋足胫偏细,小腹坚卒疝。
现代研究
有报道,在对胆总管引流者进行胆道造影时 (在注射吗啡条件下),针丘墟、阳陵泉、日月等穴后30分钟,胆总管出现明显的规律性收缩,蠕动明显增强。
穴义
在胆经的风气作用下,地部脾土为空虚之状。
名解
1)丘墟。丘,土堆或土坡也。墟,故城遗址或废墟。丘墟名意指在胆经的风气作用下,地部的脾土为空虚之状。本穴物质为悬钟穴降行而至的水湿风气,在风气的吹刮下穴内脾土为空虚之状,只有皮骨而无脾土(肌肉),故名丘墟。2)胆经原穴。原,本源也。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风气,性寒凉,为胆经风气的生发之源,故为胆经原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
缩合冷降并下行足临泣穴。
功能作用
生发风气。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位置
足背,外踝前下方,伸趾长肌腱外侧,距跟关节间凹陷处。
《循经考穴编》:“踝骨尖下微前三分骨缝中,穴对商丘。”《灵枢•本输》:“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针灸甲乙经》:“去临泣一寸”,《备急千金要方》纠正作“三寸”。
功效
舒筋、利胸胁、明目、清热。
主治
古代记述:胸满、善太息、胸中膨膨然,目痛、目视不明、目翳、腰两胁痛、脚酸转筋、足腕不收、髀枢脚痛、脚跗疼、痿软、草鞋风。
近人报道:胸胁痛、胆绞痛、胆囊炎、胆结石、腋窝淋巴结炎、足内翻、踝关节扭伤、高血压。
方例
目中翳膜:瞳子髎、丘墟。
胁痛:中渎、丘墟。
脚跗痛:丘墟、解溪、商丘、行间。
踝跟骨痛:绝骨、丘墟、昆仑。
刺灸法
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
原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