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 (RN12)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中脘 (RN12,ZhongWan)

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文件:Ren12.jpg


别名

中管、胃脘、胃管、太仓、上纪。


释名

脘,或作“管”,指胃腑。穴近胃脘之中故名。又称“胃脘”,义同。一名“太仓”,意指胃主受纳水谷。


出处

《素问•气穴论》:“上纪者,胃脘也。”王冰注:“谓中脘也。”《难经》称“太仓”;《脉经》作“中管”;《针灸甲乙经》作“中脘”。


定位

在上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处


解剖

同水分穴。


功用

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主治

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泄泻,黄疸,癫狂。


配穴举例

配天枢治霍乱吐泻 (《针灸大成》八配足三里治黄疸四肢无力 (《玉龙经》);配气海治便血、呕血、腕腹胀满 (《腧穴学》);配内关、足三里治胃痛、呕吐 (《针灸学》)。

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

配气海,有益气摄血的作用,主治便血,呕血,脘腹胀痛。

配足三里,有调和胃气,升提脾气,去湿化浊的作用,主治胃痛,泄泻,黄疸,四肢无力。

配胃俞,属俞募配穴法,有调中和胃,宽中利气的作用,主治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呃逆。


操作

直刺1~1.5寸;可灸。


文献摘要

《大成》: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聚英》:素注,针一寸二分,灸七壮……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导引之。

《图翼》:孕妇不可灸。

《循经》: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现代研究

(l)据报道,指压中脘后,在X线下可观察到胃蠕动增强,110例患者中有舆例蠕动波频增加,波速加快,原幽门痉挛状态解除。还有人发现针刺中脘对小肠 (尤其是空肠)的蠕动也有促进作用。 (2)针灸中脘可使血液中白细胞明显上升,中性白细胞比例也相应上升,对脾功能亢进而白细胞减少者也有同样效果。 (3)艾灸“中脘”穴,隔日1次,共3次,结果发现艾灸组肝、脾、腹腔的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均有增强,尤其是肝和腹腔的吞噬细胞活性增强最显著 (P<0.05)。


别名

上纪,胃脘,大仓,太仓,胃管,三管,中管,中碗。


穴义

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


名解

1)中脘。中,指本穴相对于上脘、下脘二穴而为中也。脘,空腔也。中脘名意指任有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继续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脉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中脘。中管、中碗名意与中脘同,碗通脘。2)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3)胃脘。胃,胃腑也。脘,空腔也。胃脘名意指本穴气血直接作用于胃腑。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性温,与胃经气血同性,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故名胃脘。胃管名意与胃脘同,管通脘。4)大仓。大,与小相对,大也。仓,仓库也。大仓名意指本穴为地部经水汇聚的大仓库。理同中脘名解。太仓名意与大仓同。5)三管。三,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也。管,孔也。三管名意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之水皆由本穴聚集下流。6)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水液,故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循任脉下行。


功能作用

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


治法

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