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髎 (BL33)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中髎 (BL33,ZhongLiao)
别名
中窌
释名
中,中间、髎,又作窌,骨孔。穴当第三骶后孔部,位居上、次、中、下八髎穴之中,故名。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次髎穴内下方,正当第3骶后孔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穴区内有臀中皮神经,深层有骶外侧动脉分支和第3骶神经后支肌支分布。
功用
补益下焦,强腰利湿。
主治
泄泻,便秘,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腰痛。
同上髎穴。
配穴举例
配殷门、承山治腰痛、下肢瘫痪;配合谷、足三里治腹胀、便秘 (《腧穴学》)。
配殷门、承山,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痛,下肢瘫痪。
配关元俞、三阴交,有调经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配合谷、足三里,有理气和胃调肠的作用,主治腹胀,便秘。
操作
直刺1.0—1.5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腰尻中寒。
《铜人》:小便淋涩。
《大成》:月事不调。
穴义
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名解
中,与其余三髎穴相对位处中部也。髎,孔隙也。中髎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中髎。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治法
寒则通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