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信 (KI8)
交信 (KI8,JiaoXin) 阴跷脉郄穴
别名
内筋。
释名
交,交会;信,借指足太阴脾经,因脾属土,“土德为信”(《类经图翼•五行统论》)。足少阴肾经脉气由此交会于足太阴脾经之三阴交,故名。位于跟腱内侧前方,故别名“内筋”。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复溜穴前约0.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29长屈肌;穴区内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属支,深层有胫神经肌支和胫后动脉分支分布。
功用
益肾调经,调理二便。
主治
月经不调,崩漏,阴挺,泄泻,大便难,睾丸肿痛,五淋,疝气,阴痒,泻痢赤白,膝、股、腘内廉痛。
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淋病,睾丸炎;
消化系统疾病:便秘,痢疾;
其它:肠炎,脊髓炎,下肢内侧痛。
配伍
配百会、关元,有升阳益气固脱的作用,主治子宫脱垂,崩漏。
配水道、地机,有健脾胃,理胞宫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操作
直刺0.6-1.2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气癃,癫疝阴急,股枢腨内廉痛。
《千金方》:主泄痢赤白漏血,又主气淋。
《图翼》:女子漏血不止,阴挺,月事不调,小腹痛,盗汗。
别名
内筋。
穴义
肾经经气由此交于三阴交穴。
名解
1)交信。交,交流、交换也。信,信息也。交信名意指肾经经气由此交于三队交穴。本穴物质为复溜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因其吸热扬散而质轻,因此从本穴外走脾经气血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交信。2)内筋。内,与外相对,指本穴交于三阴交穴的气血物质来自于肾经所处的内部。筋,肝风也。内筋名意指本穴气血以风气的形式由内向外传输。理同交信名解。3)阴跷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既为肾经之穴同时又为阴跷脉之穴,但由于本穴气血为凉湿水气,外传脾经的气血是吸热后的气血,量不多,如从孔隙中外出一般,故为阴跷脉郄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吸热后横向外走三阴交穴。
功能作用
外散寒冷水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位置
小腿内侧面,太溪直上2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当复溜前5分。
《针灸甲乙经》:“在足内踝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筋骨间。”《针灸集成》:“在三阴交下一寸后开些。”《针灸聚英》误作:“前旁骨是复溜,后旁筋是交信。”
功效
利水、调经、理下焦。
主治
古代记述:小腹偏痛、大小便难、月水不来、阴挺、盗汗、泻痢赤白、漏血、癃淋、颓疝、阴急、股枢{15}内廉痛。
近人报道: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睾丸炎、尿潴留。
方例
女子漏血:交信、合阳。
女子漏血不止:阴谷、交信、三阴交、太冲。
刺灸法
直刺0.3~1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
阴跷脉郄穴。《灵枢•卫气》:“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