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府 (KI27)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俞府 (KI27,ShuFu)

文件:K27.jpg


释名

俞,转输;府,会聚。足少阴肾经脉气由此会聚而转输至胸中,故名。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胸部,当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穴区内有锁骨上神经内侧支,深层有胸前神经分支和胸肩峰动脉锁骨支分布。


功用

止咳平喘,和胃降逆。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呕吐,不嗜饮食。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哮喘,呼吸困难;

消化系统疾病:神经性呕吐,食欲不振;

其它:胸膜炎。


配穴举例

配合谷、足三里治恶心呕吐 (《腧穴学》);配神藏治喘不得息 (《针灸资生经》)。

配合谷、足三里,有理气降逆的作用,主治恶心呕吐。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咳逆上气,喘不得息,呕吐,胸满不得饮食。

《循经》:久嗽吐痰,亦治骨蒸,及妇人血热妄行。


别名

腧中。


穴义

肾经气血由此回归体内。


名解

俞府。俞,输也。府,体内脏腑也。俞府名意指肾经气血由此回归体内。本穴是肾经体内经脉与体表经脉在人体上部的交会点,彧中穴传来的湿热水气在本穴散热冷凝归降地部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肾经的体内经脉,气血的流注方向是体内脏腑,故名俞府。腧中者,其意与俞府同,中指内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冷降的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由体表注入体内脏腑。


功能作用

回收体表液体。


治法

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或灸之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肾经的气血物质运行变化是体内气血由涌泉穴外出体表,自涌泉穴外出体表后是经水气化而上行,自大钟穴之后则是寒湿水气吸热上行,自大赫穴始则是受冲脉外传之热而水湿之气散热上行,自幽门穴始是受胸部外传之热而上行,在灵虚穴肾经气血达到了温度的最高点,自灵虚穴至俞府穴的经脉气血是降温吸湿而下行。


位置

胸部锁骨下缘,胸正中线(璇玑)旁开2寸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在巨骨下,去璇玑傍各二寸陷者中”。


功效

利气、平喘。


主治

古代记述:咳逆上气、喘不得息、呕吐、胸满不得饮食、咯血。

近人报道:胸膜炎。


方例

气喘风痰:俞府、乳根。


刺灸法

横刺0.3~0.5寸,不可深刺。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