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庭 (ST44)
内庭 (ST44,NeiTing) 荥穴
释名
内,里;庭,庭院。穴处趾缝之间,犹如门口场地,由外而内,故名。
出处
《灵枢•本输》。
定位
在足背,当第2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第2与第3趾长伸肌腱间和趾短伸肌腱间;穴区内有趾背神经,深层有腓神经和足背动脉分布。
功用
清胃泻火,理气止痛。
主治
齿痛,口喎,喉痹,鼻衄,腹痛,腹胀,痢疾,泄泻,足背肿痛,热病,胃痛吐酸。
五官科系统疾病:牙痛,齿龈炎,扁桃体炎;
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急慢性肠炎;
其它:三叉神经痛。
配穴举例
配足三里、三阴交治小腹胀满 (《针灸大成》);配合谷治牙龈肿痛 (《腧穴学》)。
配合谷,有清泻邪热的作用,主治牙龈肿痛。
配上星、太阳、头维,有清利头目的作用,主治头痛,目赤肿痛。
操作
直刺0.3-0.5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胫痛,腹胀皮痛,善伸数欠,恶人与木音,振寒,嗌中引外痛,热病汗不出,下齿痛,恶寒目急,喘满寒栗,断口噤僻,不嗜食。
《马丹阳十二穴歌》: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疼,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穴义
胃经经气在此冷降。
名解
1)内庭。内,里面也。庭,庭院也。内庭名意指胃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冷降。本穴物质既有陷谷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又有厉兑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经水由本穴顺流至厉兑穴,天部的水湿之气则急速散热而冷降于地,降地之水局限在本穴之内,气血生于胃经亦回于胃经,如在庭院之内运动,故名内庭。2)胃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回归之处,经水极为细小,故为胃经荥穴。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气血变化主要为天部之气,由厉兑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在本穴处是散热冷降的变化,表现出水的润下特性,故本穴属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冷之气及地部的细小经水。
运行规律
大部分天部之气冷降归地,小部分天部之气上炎天之天部,经水则循胃经下行厉兑穴。
功能作用
分清降浊。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位置
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凹陷处。
《灵枢•本输》:“次指外间也”;《医学入门》:“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针方六集》:“两歧骨后三分”;《针灸集成》:“脚丫纹尽处”。
功效
清胃热,化积滞。
主治
古代记述:齿痛,鼻衄,口歪,口噤,口臭,胃热上冲,喉痹,腹胀满,肠疝痛,泄泻,赤白痢,便秘,足背肿痛,发热,烦躁,嘈杂,食不化,胫痛不可屈伸,疟,不嗜食,恶食,小便出血,小腹{16}满,石蛊,寒疟面肿,肠鸣,瘾疹,耳鸣。
近人报道:牙痛,三叉神经痛,急慢性肠炎,肠疝痛,脚气。
方例
胫痛不可屈伸:内庭、环跳。
厥逆:内庭、章门。
小腹{16}胀:内庭、临泣。
睛痛:内庭、上星。
牙痛、扁桃体炎:内庭、合谷。
刺灸法
直刺或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其它
荥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