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兑 (ST45)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厉兑 (ST45,LiDui) 井穴

文件:St45.jpg


释名

厉,履(鞋),指足部;兑,通锐,意为尖端。穴位于足趾的最前端,故名。


出处

《灵枢•本输》:“足大指内次指之端也”;《针灸甲乙经》:“去爪甲角如韭叶”;《针方六集》:“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外侧,向中指边去爪甲如韭叶。”即足第2趾趾甲廊外侧角后旁1分凹陷处。


定位

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角旁0.1寸 (指寸)处。


解剖

皮肤、庄下组织;穴区内有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布。


功用

清热和胃,苏厥醒神,通经活络。


主治

面肿,口喎,齿痛,鼻衄,胸腹胀满,热病,多梦,癫狂。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休克,癫痫,癔病,嗜睡,面神经麻痹;

五官科系统疾病:鼻炎,牙痛,扁桃体炎;

其它:胃炎,下肢麻痹。


配穴举例

配隐白治梦魇不安 (《百症赋》);配隐白、中冲、大敦治中风昏迷 (《腧穴学》)。

配条口、三阴交,有温经散寒,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胫寒不得卧。

配隐白,有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梦魇不宁。

配隐白、中冲、大敦,有豁痰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中风昏迷。


操作

浅刺0.1寸。


文献摘要

《千金方》:头热;龋齿;喉痹;硬咽寒热;面浮肿;嗜卧;四肢不欲动摇;吐舌戾颈。

《大成》:疮疡从髭出者,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

《大成》:尸厥如死及不知人,灸厉兑三壮。


穴义

胃经经水由此回归胃经的体内经脉。


名解

1)厉兑。厉,危岸也。兑,口也,八卦之中以兑为口。厉兑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回流胃经的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内庭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胃经体内经脉相通,因此体表经水从本穴的地部通道回流体内,经水的运行如从高处落入危险的深井一般,故名厉兑。2)胃经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胃经体内经脉相通,故为胃经井穴。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的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的经水,其运行是从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由于受地之地部的高热作用,流入的经水快速气化而成为气态物并由本穴上行天部,气化之气有肺金的秋凉之性,故本穴属金。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极小的地部经水及大量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

经水由体表流入体内,湿热水气由体内外出体表。


功能作用

沟通胃经体表与体内经脉及交换气血物质。


治法

点刺出血。


承泣、厉兑二穴皆为胃经连通体内体外经脉气血的出入口,与中脘穴募集的气血物质有较大的关系,中脘穴所募气血中阳气上走承泣穴,阴液下传厉兑穴。


位置

足第2趾趾甲廊外侧角后旁1分凹陷处。

《灵枢•本输》:“足大指内次指之端也”;《针灸甲乙经》:“去爪甲角如韭叶”;《针方六集》:“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外侧,向中指边去爪甲如韭叶。”


功效

苏厥,清胃热。


主治

古代记述:颜面浮肿,口歪,口噤,气绝,齿痛,喉痹,多梦,心腹胀满,发热,昏厥,鼽衄,眩时仆,足{31}寒,不得卧,振寒,梦魇不宁,喜寐,癫狂。

近人报道:神经衰弱症,扁桃腺炎,癔病。


方例

鼻不利涕黄:厉兑、京骨、前谷。

胫寒不得卧:厉兑、条口、三阴交。

疟不嗜食恶寒:厉兑、内庭。

喜寐:厉兑、隐白。


刺灸法

直刺或向上斜刺2~3分,点刺出血。艾炷灸1~3壮,艾条灸3~5分钟。


其它

井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