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溪 (SI3)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后溪 (SI3,HouXi)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

文件:SI3.jpg


别名

后谷。


释名

后,后方;溪,溪谷,《素问•气穴论》:“肉之小会为溪”。穴居小指本节后赤白肉际处,故名。


出处

《灵枢•本输》。


定位

微握拳,在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指展肌、小指短屈肌;穴区内有尺神经手背支和掌背动脉,深层有尺神经深支和小指尺掌侧动脉分支分布。


功用

清心安神,通经活络。


主治

头项强痛,热病,疟疾,癫狂痫,耳聋,目赤,咽喉肿痛,手指及肘臂挛痛,腰背痛。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癫痫,精神分裂症,癔病,面肌痉挛;

五官科系统疾病:耳鸣,耳聋,角膜炎,麦粒肿,鼻出血,扁桃体炎;

运动系统疾病:腰痛,落枕,肩臂痛;

其它:疥疮。


配穴举例

配环跳治腿痛,配劳宫治黄疸 (《百症赋》);配天柱治颈项强痛、落枕,配翳风治耳鸣耳聋 (《腧穴学》);配大椎 (或陶道)、间使治疟疾 (《中国针灸学》);配鸠尾、神门治疗五痫 (《胜玉歌》)。

配天柱,有通经活络,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落枕。

配翳风、听宫,有聪耳开窍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操作

直刺0;5-1.0寸;可灸。


文献摘要

《铜人》:治疟寒热。

《大成》:主胸满,颈项强,不得回顾。

《金鉴》:盗汗后,溪穴先砭。


==现代研究) (1)有报道,电针后溪 (双),配合颈部旋转、屈伸活动,治疗落枕215例,疗效很好。还有人针单侧后溪,行捻转泻法1-3分钟,配合左右摇头动作,治疗落枕54例,也获良好效果。 (2)后溪透合谷,配合腰部活动,治疗腰扭伤1000例,效果良好,其中对伤痛在足太阳经部位者疗效较好。 (3)还有报道表明,针后溪对治疗登山后所致肌肉疲劳有很好疗效。 (4)点刺后溪放血,配曲池、足三里 (针)治荨麻疹有良效。单纯用后溪穴点刺放血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眼睑闭合不全也有较好效果。


穴义

小肠经气血由此上行督脉。


名解

1)后溪。后,与前相对,指穴内气血运行的人体部位为后背督脉之部。溪,穴内气血流行的道路。后溪名意指穴内气血外行于腰背的督脉之部。本穴物质为前谷穴传来的天部湿热之气,至本穴后其外散的清阳之气上行督脉,运行的部位为督脉所属之部,故名后溪。2)督脉手太阳之会。因本穴有清阳之气上行督脉,故为督脉手太阳之会。3)小肠经俞穴。俞,输也。本穴气血由前谷穴传来,在本穴的运行变化为进一步的散热缩合,热散后的部分清阳之气上走督脉,缩合后的水湿之气则循经上行腕骨穴,本穴无气血物质的收藏转变,单纯为小肠经气血物质的传输之处,故为小肠经俞穴。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气血物质除别走督脉的气血为上行外,循小肠经传输的气血则为横向下行腕骨穴,表现出风木的横行特征,故本穴属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纯阳之气和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

纯阳之气循天之上部外走督脉,水湿风气横走腕骨穴。


功能作用

强化督脉阳气。


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