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陵 (ST26)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外陵 (ST26,WaiLing)

文件:St26.jpg


别名

外,外侧;陵,隆起。穴当脐旁腹直肌部,故名。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壁;穴区内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肋间神经、肋间动脉和腹壁下动脉分布。


功用

和胃化湿,理气止痛。


主治

腹痛,疝气,痛经。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肠炎,肠痉挛,阑尾炎;

其它:痛经。


配穴举例

配足三里治痛经,配气海 (灸)治疝气痛 (《实用针灸学》);配天枢治腹中尽痛 (《针灸资生经》)。


操作

直刺1.0-1.5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腹中尽痛。

《铜人》:腹中痛,心如悬,引脐腹痛。


穴义

胃风吹扬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


名解

外,指本穴气血作用的部位在经脉之外。陵,陵墓也、土丘也。外陵名意指胃经的脾土微粒输送胃经之外。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太乙、滑肉门、天枢诸穴,胃经下部气冲等穴传来的天部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尘埃,上下风气交会后在本穴形成了一个风气场的驻点,随风气扬散的脾土微粒则随着在本穴的风停气止由天部沉降于地,在穴周外部形成了脾土堆积的土丘,故本穴名为外丘。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及地部脾土。


运行规律

脾土微粒随气态物冷降并由天部沉降于穴外的地部。


功能作用

沉降胃经经气中的脾土尘埃。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位置

下腹部,脐中下1寸(阴交)旁开2寸处,当天枢下1寸。

《针灸甲乙经》:“在天枢下,大巨上”;《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在天枢下同身寸之一寸”;《类经图翼》:“对阴交”。


功效

调肠、利气。


主治

古代记述:腹痛,疝气,月经痛,心如悬,引脐腹痛。

近人报道:女性绝育术针麻用穴。


方例

女性绝育术针麻:外陵、气冲。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1~1.5寸。女性绝育术的针麻中,可取外陵,刺达筋膜后上提,再以15°角沿皮透刺向对侧外侧外陵5~7寸;气冲也同样刺法,然后应用电针25~30分钟后出针,进行手术。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