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丘 (ST34)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梁丘 (ST34,LiangQiu)郄穴

文件:St34.jpg


释名

梁,横木,指髌底;丘,高突处。穴当膝髌上方股四头肌隆起部,故名。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底外缘连线上,当髌底上2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股外侧肌;穴区内血管、神经同伏兔穴。


功用

理气和胃,通经活络。


主治

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下肢不遂,胃痛,乳痈。

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腹泄;

妇产科系统疾病:乳腺炎,痛经;

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膝关节病变。


配穴举例

配曲泉、阳关治膝关节筋挛、屈伸不利;配犊鼻、阳陵泉治膝关节痛 (《腧穴学》)配地五会治乳肿 (《针灸资生经》)。

配曲泉、膝阳关,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筋挛,膝关节不得屈伸。

配犊鼻、阳陵泉、膝阳关、阴陵泉,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膝关节痛。


操作

直刺1.0~1.5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膝不能屈伸,不可以行。

《圣惠方》:冷痹膝痛。


别名

鹤顶,跨骨。


穴义

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


名解

1)梁丘。梁,屋之横梁也。丘,土堆也。梁丘名意指本穴的功用为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本穴物质为阴市穴下传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位处肌肉隆起处,对流来的地部经水有围堵作用,经水的传行只能是满溢越梁而过,故名梁丘。鹤顶、跨骨名意与梁丘同,鹤顶名意指气血物质通行的道路是从上部而行,跨骨名意则指从上部跨越而行的水。2)足阳明郄穴。本穴言为胃经郄穴,它是从本穴的功用上而言的。郄穴的特点是善于调治各种急性病,而本穴的特征是屯积的胃经水液,如胃经的水库一般,针刺本穴有水库的开闸放水作用,能最快的调节胃经气血的有余与不足状态,故为足阳明郄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循胃经下传犊鼻穴。


功能作用

约束并屯积胃经经水。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藏象

梁丘穴如同位于胃经经脉中部的一个拦河水坝,针刺时它通过开放或升高拦河水坝来调节胃经上、下二部经脉中的经水量,以此达到改变胃经不同部位的气血比例从而实现调治疾病的。


梁门穴与梁丘穴功用相似,何以郄穴不在梁门而在梁丘?此是因为梁门穴所处为肉之小会,为溪,而梁丘穴所在为肉之大会,为谷,梁丘穴所约束的阴市穴内经水较梁门穴所约束的承满穴经水大得多之故,所以梁丘穴为胃经之郄穴,且善治本经急性病。


位置

大腿前面,屈膝,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处。伸膝时,当股直肌与股外侧肌之间凹陷中。

《针灸甲乙经》:“在膝上二寸”;《针方六集》:“去膝盖二寸”;《循经考穴编》:“屈膝取之,在膝盖骨上尽处陷中。”


功效

通调胃气,和中降逆,祛风化湿。


主治

古代记述:膝痛,屈伸不得,鹤膝风,腰脚痛,冷痹不仁,乳肿痛。

近人报道:胃炎,乳腺炎,膝关节炎,股外侧皮神经炎。


方例

筋挛、膝不得屈伸、不可以行:梁丘、曲泉,阳关。

乳肿:梁丘、地五会。

鹤膝风:梁丘、髋骨、阳陵泉、三阴交。

胃炎:梁丘、中脘、内关。

膝关节痛:梁丘、犊鼻、阳陵泉、膝阳关、阴陵泉。


刺灸法

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其它

郄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