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添加1,240字节 、 2015年3月23日 (一) 16:54
无编辑摘要


==出处==

姚可成《食物本草》

==拼音名==

Bà Yú

==来源==

为鲤科动物锯倒刺鲃的肉。

==原形态==

锯倒刺鲃:体长而侧扁,背部稍隆起,全体几成长菱形,体长一般在40厘米左右。头小,稍尖,头的背部成弧形。吻钝,稍向前突出。口端位,成马蹄形;唇厚,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联,唇后沟不相联,上颌突出。须2对,前对比后对稍短。下咽齿3行,侧扁,顶端微弯。鳞大,侧线鳞28~32。背鳍条3,8、9,起点在腹鳍基部之后,硬刺强大,后缘有粗糙的锯齿,背鳍起点前有一平卧向前的倒刺。腹鳍位于背鳍起点之前。臀鳍条3,5,末端可达尾鳍基。背部微黑色,腹部白色,多数个体的鳞片前缘呈黑色,近尾鳍基部有一黑斑,幼鱼更为明显,有时腹鳍和臀鳍末端稍带黑色。

==生境分布==

生活于江河的上游,栖息于乱石间隙和深水石洞处。食物主要为腐败的植物碎片和丝状藻类。产卵期约在4月间。分布云南元江流域、西江上游及海南。

==性味==

味甘,性热,有小毒。

==功能主治==

主壮阳道,温中补衰。

==摘录==

《中药大辞典》
(用户名被删除)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