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髎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上髎 (BL31,ShangLiao)

UB31.jpg


别名

上窌。


释名

髎,又作“窌”,骨孔。穴当第一骶后孔部,位居八髎之最上,故名。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连线中点处,正当第1骶后孔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穴区内有臀中皮神经,深层有骶外侧动脉分支和第1骶神经后支肌支分布。


功用

调理下焦,通经活络。


主治

腰痛,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阳痿,遗精,大小便不利。

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子宫脱垂,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卵巢炎;

运动系统疾病:腰痛,腰骶关节炎,膝关节炎;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

其它:外阴湿疹,痔疮,睾丸炎,便秘,尿潴留等。

本穴可用于催产,引产。


配穴举例

配气海、血海治带下、月经不调 (《腧穴学》);配腰俞治脊强反折 (《针灸资生经》)。

配气海、血海,有调经止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带下。


操作

直刺1.0—1.5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女子绝子,阴挺出,不禁白沥。

《铜人》:治腰膝冷痛。

《大成》:主小便不利。


穴义

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名解

上,指本穴相对于次髎、中髎、下髎三穴而言为上也。髎,孔隙也。上髎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上髎。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之经水。


运行规律

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治法

寒则通之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