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母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川贝母 Chuanbeimu

文件:川贝母1.jpg

文件:川贝母2.jpg

清泄肺热化痰,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

《神农本草经》

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 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 p.przewalskii Maxim.或梭砂贝母 F.delavayi Franch.的鳞茎。前三者按不同性状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称“炉贝”。主产于四川、云南、甘肃等地。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粗皮,晒干,生用。


别名

平贝、京贝、尖贝、松贝、青贝、炉贝


名释

本品因其“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本草经集注》)。


性味归经

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应用

1.虚劳咳嗽,肺热燥咳。本品性寒味微苦,能清泄肺热化痰,又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治肺阴虚劳嗽,久咳有痰者,常配沙参、麦冬等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咳;治肺热、肺燥咳嗽,常配知母以清肺润燥,化痰止咳,如二母散(《急救仙方》)。

2.瘰疬、乳痈、肺痈。本品能清化郁热,化痰散结。治痰火郁结之瘰疬,常配玄参、牡蛎等药用,如消瘰丸(《医学心悟》);治热毒壅结之乳痈、肺痈,常配蒲公英、鱼腥草等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研未服1~2g。


使用注意

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2.《本草会编》“治虚劳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妇人乳痈,痈疽及诸郁之证。”

3.《本草汇言》:“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证,贝母专司首剂。”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均含多种生物碱,如川贝母含青贝碱,松贝碱甲和松贝碱乙,还含川贝碱和西贝素。暗紫贝母还含松贝宁及蔗糖,甘肃贝母含有岷贝碱甲、岷贝碱乙;梭砂贝母含有白炉贝碱,炉贝碱。

2.药理作用:贝母总生物碱及非生物碱部分,均有镇咳作用;川贝流浸膏,川贝母碱均有不同程度的祛痰作用。此外,西贝母碱还有解痉作用;川贝碱、西贝碱有降压作用;贝母碱能增加子宫张力;贝母总碱有抗溃疡作用。

3.临床研究:川贝、制甘遂末,大枣煎汤送服,或装胶囊,治疗肝硬化腹水36例,总有效率为86.1%(辽宁中医杂志,1986,9:29);川贝粉,每日按每公年体重0.1g分3次服用,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有确效(黑龙江中医药,1991,3:38);川贝母与炒黑白芝麻油调敷可治乳头皲裂(浙江中医杂志,1984,7: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