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目录

“归脾汤”在《重订严氏济生方》

“归脾汤”在《正体类要》卷下

“归脾汤”在《济生》卷四

“归脾汤”在《胎产指南》卷七

“归脾汤”在《辨证录》卷六

“归脾汤”在《种痘新书》卷十二

“归脾汤”在《会约》卷十五

“归脾汤”在《古今医彻》卷三

《重订严氏济生方》:归脾汤

处方

白术 茯神(去木)黄耆(去芦)龙眼肉 酸枣仁(炒,去壳)各30克 人参 木香(不见火)各15克 甘草(炙)7.5克

制法

上哎咀。

功能主治

健脾益气,补血养心。治思虑过多,劳伤心脾,健忘怔忡。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枣子1枚,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重订严氏济生方》

《正体类要》卷下:归脾汤

别名

加味归脾汤(《古今医鉴》卷十一)、归脾养营汤(《疡科心得集》)、归脾丸(《中国医学大辞典》)。

处方

白术 当归 白茯苓 黄耆(炙)龙眼肉 远志 酸枣仁(炒)各3克 木香1.5克 甘草(炙)0.9克 人参3克

功能主治

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发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以及脾不统血所致便血,妇女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成淋漓不止者。现用于心脏病,神经衰弱,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属心脾气血两虚者。

用法用量

上药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备注

本方是在严氏《济生方》归脾汤的基础上加当归、远志而成,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证。方中以参、耆、术、甘草温补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酸枣仁、茯苓、远志宁心安神;更以木香理气醒脾,以防补益气血药腻滞碍胃。组合成方,心脾兼顾,气血双补。

摘录

《正体类要》卷下

《济生》卷四:归脾汤

处方

白术1两,茯苓1两(去木),黄耆1两(去芦),龙眼肉1两,酸枣仁(炒,去壳)1两,人参半两,木香(不见火)半两,甘草(炙)2钱半。

功能主治

解郁,养脾阴。主思虑伤脾。健忘怔忡,吐血下血。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各家论述

《医碥》:脾气虚寒,不能运血归经,故用参、耆、术、草以补脾,又用木香引之;气虚则易散,故用枣仁以敛肝;血不归经则心失所养而不宁,故用圆眼肉、茯神以补心。

摘录

《济生》卷四

《胎产指南》卷七:归脾汤

处方

橘红、胆星、茯神、杏仁、人参、当归、甘草、半夏、枳实、川芎、柏子仁、五味子、白术、圆眼。

功能主治

产后身热感风,痰结胸膈,心经蓄热,以致遍身麻痹,手足牵搐,口痰盛,言语无伦。

摘录

《胎产指南》卷七

《辨证录》卷六:归脾汤

处方

人参3钱,茯神3钱,炒枣仁5钱,远志1钱,麦冬3钱,山药3钱,当归3钱,广木香(末)3分,黄耆2钱,甘草3分。

功能主治

补心。主心包膻中之火炽甚,口干舌燥,面红目赤,易喜易笑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辨证录》卷六

《种痘新书》卷十二:归脾汤

处方

人参1钱2分,白术1钱2分,茯神1钱2分,黄耆1钱2分,地骨皮1钱2分,甘草3分,木香5分,远志1钱(去心),枣仁1钱。

功能主治

女子闭经,血海干涸,适产出痘。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本方加柴胡、出栀,名“加味归脾汤”。

摘录

《种痘新书》卷十二

《会约》卷十五:归脾汤

处方

人参,当归身2钱,黄耆1钱半(蜜炒),白术1钱半,茯神1钱半,枣仁(炒,研)1钱,远志6分,炙草8分,陈皮7分。

功能主治

产后心血虚损,心无所主而觉痛。

用法用量

桂圆肉、莲肉为引,水煎服。

摘录

《会约》卷十五

《古今医彻》卷三:归脾汤

处方

人参1钱,石斛1钱(盐水炒),远志肉1钱(甘草汤浸,焙),茯神1钱,枣仁1钱(炒熟,研),白术(土炒)1钱,炮姜5分,木香5分,石菖蒲5分,柴胡3分,炙甘草3分,当归身7分,桂圆肉5枚。

功能主治

中气不足,思虑过度,饥饱失时,劳役不节,而致中脘痛。

用法用量

水煎服。

脾疼者,脉见软弱,中气已虚,去当归、耆、术,少加柴胡。

摘录

《古今医彻》卷三

归脾汤

《正体类要》

组成

白术 当归 白茯苓 黄芪炒 远志 龙眼肉 酸枣仁炒,各一钱(3g) 人参一钱 (6g) 木香五分(1.5g) 甘草炙,三分(1g)

用法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方解

本方证因恩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面色萎黄,脾气亏虚则体倦、食少;心血不足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足之象。上述诸症虽属心脾两虚,却是以脾虚为核心,气血亏虚为基础。脾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故方中以参、芪、术、草大队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血旺而血生;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为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之良方。

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方名归脾,意在于此;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即气为血之帅,气旺则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三是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故张璐说:“此方滋养心脾,鼓动少火,妙以木香调畅诸气。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闷,或泄泻,减食者,以其纯阴无阳,不能输化药力故耳。”(《古今名医方论》)

本方原载宋•严用和《济生方》,但方中无当归、远志,至明•薛已补此二味,使养血宁神之效尤彰。本方的适应范围,随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不断有所扩充,原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之健忘、怔忡。元•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增加治疗脾不统血之吐血、下血。明•薛已《内科摘要》增补了治疗惊悸、盗汗、嗜卧少食、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症。

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同用参、芪、术、草以益气补脾。前者以补气药配伍养心安神药,意在心脾双补,复二脏生血、统血之职,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以及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后者是补气药配伍升阳举陷药,意在补气升提,复脾胃升清降浊之能,主治脾胃气虚、气陷之少气懒言、发热及脏器下垂等。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正体类要》卷下:“跌仆等症,气血损伤;或思虑伤脾,血虚火动,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怠惰嗜卧,怔忡惊悸,自汗,大便不调;或血上下妄行。”

2.方论选录 汪昂《医方集解•补养之剂》:“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血不归脾则妄行,参、术、黄芪、甘草之甘温,所以补脾;茯神、远志、枣仁、龙眼之甘温酸苦,所以补心,心者,脾之母也。当归滋阴而养血,木香行气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滞,又以助参、芪而补气。气壮则能摄血,血自归经,而诸症悉除矣。”

临床报道

李氏用归脾汤加减辅助治疗食管癌放化疗毒副作用获较好疗效。对照组采用单纯放化疗,治疗组除放化疗外,辅以归脾汤加减,从放化疗前3天开始服用,每日1剂,服至化疗结束后2周停用。结果:骨髓抑制情况在Ⅲ、Ⅳ度,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归脾汤能显著减轻放化疗对骨髓功能的抑制;放化疗组CD3、CD4、NK细胞数目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而归脾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程度明显较对照组小,说明归脾汤有显著保护或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1]

实验研究

归脾汤对三种实验性胃溃疡模型的影响发现:该方对急性应激性溃疡、利血平性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幽门结扎性溃疡无效;对胃液分泌量、胃蛋白酶排出量等没有明显影响。作者认为该方的作用部位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对紊乱的神经系统的调节,使胃的分泌、运动等功能恢复正常,发挥了抑制溃疡形成的作用。[2]

  1. 李卫河,等。归脾汤对食管癌放化疗毒副作用的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0;7(6):68
  2. 张仲一,等。归脾汤抗胃溃疡的实验研究。天津中医 1995;1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