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
甘松 Gansong
《本草拾遗》
为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或匙叶甘松N.jatamansi DC.的根及根茎。主产于四川,甘肃、青海等地。春、秋二季采挖,以秋季采为佳。除去残基、根须,晒干或阴干,切段。生用。
性能
辛、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
行气止痛,开郁醒脾。
应用
1.脘腹闷胀,疼痛。本品味辛行气,芳香醒脾,性温散寒,故能行气消胀,醒脾开胃,散寒止痛。治寒凝气滞之脘腹胀痛,不思饮食等,可与木香、砂仁、陈皮、厚朴等同用。
2.思虑伤脾,不思饮食。本品有开郁醒脾、行气消胀之功。治疗气机阻滞之胸闷腹胀,纳呆,可与柴胡、郁金、白豆蔻等同用。
3.湿脚气。本品有收湿拔毒之功,可配荷叶、藁本煎汤外洗,治湿脚气,如甘松汤(《普济方》)。
此外,单用泡汤嗽口,可治牙痛。
用法用量
煎服,3~6g。外用适量,泡汤漱口、煎汤洗脚或研末敷患处。
古籍摘要
1.《开宝本草》:“主恶气,卒心腹痛满,下气。” .
2.《本草纲目》:“甘松芳香,甚开脾郁,少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
3.《本草汇言》:“甘松醒脾畅胃之药也。《开宝方》主心腹卒痛,散满下气,皆取香温行散之意。其气芳香,入脾胃药中,大有扶脾顺气,开胃消食之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甘松的根及根茎含马兜铃烯、甘松酮、德比酮、缬草酮、广藿香醇;匙叶甘松的根含呋喃香豆精类化合物甘松素、甘松醇、白芷素、榄香醇、β—桉叶醇、甘松酮、缬草酮等。
2.药理作用:甘松有镇静、安定作用;所含缬草酮有抗心律不整作用;匙叶甘松能使支气管扩张,甘松提取物对离体平滑肌(大肠、小肠、子宫,支气管)有拮抗组胺、5-羟色胺、乙酰胆碱的作用;有降血压、抗心肌缺血、抗溃疡以及抑菌作用。
3.临床研究:以甘松100~300g加水适量,水煎去渣,待温后擦洗患处,治疗妊娠浮肿,每日1~2次,效果良好(云南中医杂志,1985,3:封三);以复方甘松汤(甘松、青皮、香附、党参、山楂等)水煎服,治疗高脂血症38例,痊愈26例,总有效率94.2%,平均服药时间4个月(湖南中医药导报,1996,1:41);以甘松整律汤(大荷叶、甘松、玄参、桂枝、党参、甘草)治疗频发性室性早搏35例,总有效率88.6%,无不良反应(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