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直肠或直肠粘膜脱出肛外的一种病症。常见于体虚的小儿和老年人。多由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肛门松弛所致;或兼有大肠湿热下注而成。初起 仅于大便时肛门脱垂,能自行回缩;病延日久者,脱出较长,需用手托纳回,每于行走,劳累,咳嗽,用力等而发。脱出时可感坠胀不适,若脱久 而不回纳,则局部紫赤,肿痛加剧,甚则溃烂。

解释二

证名。直肠或直肠粘膜脱出肛门外的病证。《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因气虚下陷,或胃肠湿热下注所致。气虚下陷者,治宜补气升提,用补中益气汤,重用人参、黄芪、升麻;虚中挟火而痛者,加黄芩、黄连、槐花;虚寒者,用理中汤。因胃肠湿热下注,肛脱肿痛者,选用抽薪饮、大分清饮等方。可同时兼用局部熏洗搽敷:寒者用荆芥、胡葱煎洗,以伏龙肝、鳖头灰、百药煎研末,油调敷;热者用朴硝、白矾汤洗,以黄柏、牡蛎粉掺搽;焮红肿痛者,以田螺去厣,入冰片,化水搽(见《类证治裁•脱肛》)。湿热下注大肠者,宜清利湿热,兼以升提,方用黄芩、黄连、槐角、黄柏、升麻、柴胡等药,外用五倍子、白矾煎汤熏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