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母《本草纲目》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本经》中品)


释名

(《尔雅》,音萌)、勤母(《别录》)、苦菜(《别录》)、苦花(《别录》)、 空草(《本经》)、药实。弘景曰∶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时珍曰∶《诗》云言采其 ,即 此。一作虻,谓根状如虻也。苦菜、药实,与野苦 、黄药子同名。


集解

《别录》曰∶贝母,生晋地,十月采根,曝干。恭曰∶其叶似大蒜。四月蒜熟 时采之,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诸州亦有。 颂曰∶今河中、江陵府、郢、寿、随、郑、蔡、润、滁州皆有之。二月生苗,茎细,青 色。叶亦青,似荞麦叶,随苗出。七月开花,碧绿色,形如鼓子花。八月采根,根有瓣子, 黄白色,如聚贝子。此有数种。陆玑《诗疏》云∶ ,贝母也。叶如栝蒌而细小。其子在根 下,如芋子,正白,四方连累相着,有分解。今近道出者正类此。郭璞注《尔雅》言∶白花 叶似韭,此种罕复见之。 曰∶贝母中有独颗团不作两片无皱者,号曰丹龙精,不入药用。 误服

修治

曰∶凡使,先于柳木灰中炮黄,擘破,去内口鼻中有米许大者心一颗, 后拌糯米于 上同炒,待米黄,去米用。


气味

辛,平,无毒。《别录》曰∶苦,微寒。恭曰∶味甘、苦,不辛。之才曰∶浓 朴、白薇为之使,恶桃花,畏秦艽、莽草、 石,反乌头。


主治

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本经》)。疗腹中结实, 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别录》) 。服之不饥断谷(弘景)。消痰,润心肺。末和沙糖丸含,止嗽。烧灰油调,敷人畜恶疮, 敛疮口(大明)。主胸胁逆气,时疾黄胆。研末点目,去肤翳。以七枚作末酒服,治产难及 胞


发明

承曰∶贝母能散心胸郁结之气,故《诗》云言∶采其 ,是也。作诗者,本以 不得志而言。今用治心中气不快、多愁郁者,殊有功。信矣。好古曰∶贝母乃肺经气分药也。 仲景治寒实结胸、外无热证者,三物小陷胸汤主之,白散亦可,以其内有贝母也。成无己云∶ 辛散而苦泄,桔梗、贝母之苦辛,用以下气。机曰∶俗以半夏有毒,用贝母代之。夫贝母乃 太阴肺经之药,半夏乃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之药,何可以代?若虚劳咳嗽、吐血咯血、肺痿 肺痈、妇人乳痈、痈疽及诸郁之证,半夏乃禁忌,皆贝母为向导,犹可代也;至于脾胃湿热, 涎化为痰,久则生火,痰火上攻,昏愦僵仆蹇涩诸证,生死旦夕,亦岂贝母可代乎?颂曰∶ 贝母治恶疮。唐人记其事云∶江左尝有商人,左膊上有疮如人面,亦无他苦。商人戏以酒滴 口中,其面赤色。以物食之,亦能食,多则膊内肉胀起。或不食,则一臂痹焉。有名医教其 历试诸药,金石草木之类,悉无所苦,至贝母,其疮乃聚眉闭口。商人喜,因以小苇筒毁其 口灌之,数日成痂遂愈,然不知何疾也。《本经》言主金疮,此岂金疮之类欤?


附方

新二十一。 忧郁不伸,胸膈不宽。贝母去心,姜汁炒研,姜汁面糊丸。每服七十丸,征士锁甲煎汤 下。(《集效方》)化痰降气,止咳解郁,消食除胀,有奇效。用贝母(去心)一两,姜制浓 朴半两。蜜丸梧子大。每白汤下五十丸。(《笔峰方》)小儿 嗽,百日内咳嗽痰壅。贝母五 钱,甘草(半生半炙)二钱。为末,沙糖丸芡子大,每 孕妇咳嗽∶贝母去心,麸炒黄为末,沙糖拌丸芡子大。每含咽一丸,神效。(《救急易 方》)妊娠尿难,饮食如故。用贝母、苦参、当归各四两。为末,蜜丸小豆大,每饮服三丸 至十丸。(《金匮要略》)乳汁不下∶二母散∶贝母、知母、牡蛎粉等分。为细末。每猪蹄汤 调服二钱,此祖传方也。(王海藏《汤液本草》)冷泪目昏∶贝母一枚,胡椒七粒。为末点之。 (《儒门事亲》方)目生弩肉∶《肘后》∶用贝母、真丹等分为末,日点。《摘玄方》∶用贝母、 丁香等分,为末。乳汁调点。吐血不止∶贝母炮研,温浆水服二钱。(《圣惠方》) 衄血不止∶贝母(炮)研末,浆水服二钱,良久再服。(《普济方》)小儿鹅口,满口白 烂。贝母(去心为末)半钱,水五分,蜜少许,煎三沸,缴净抹之,日四五度。(《圣惠方》) 吹奶作痛∶贝母末,吹鼻中,大效。(危氏《得效方》) 乳痈初肿∶贝母末,酒服二钱,仍令人吮之,即通。(《仁斋直指方》) 便痈肿痛∶贝母、白芷等分为末,酒调服或酒煎服,以滓贴之。(《永类钤方》) 紫白癜斑∶贝母、南星等分为末生姜带汁擦之。《德生堂方》∶用贝母、干姜等分,为末, 如澡豆,入密室中浴擦,得汗为妙。《谈野翁方》∶以生姜擦动,醋磨贝母涂之。《圣惠方 》∶用贝母、百部等分为末,自然姜汁调搽。蜘蛛咬毒∶缚定咬处,勿使毒行。以贝母末酒 服半两,至醉。良久酒化为水,自疮口出,水尽,仍塞疮口,甚妙。(《仁斋直指方》) 蛇蝎咬伤∶方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