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珍言录·内科·心悸、怔忡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心虚则心神不安而怔忡,有瘀血亦怔忡。
心虚则心神不安而怔忡,有瘀血亦怔忡。(清·唐容川《血证论》)
解释 瘀血阻络可致怔忡,可见舌暗唇紫、脉涩,面色青诸证,而心虚者必见舌嫩、脉弱数、面颊浮红、夜寐多梦易惊、多汗诸证。
怔者血之虚,忡者火之盛,养血则怔自安,降火则忡自定。
怔者血之虚,忡者火之盛,养血则怔自安,降火则忡自定。(明·方隅《医林绳墨》)
解释 此论怔忡分治,然临床难以截然划分,故治亦不可拘泥。
惊悸之病,恐惧、痰迷所致;健忘之病,血衰、忧郁而成。
惊悸之病,恐惧、痰迷所致;健忘之病,血衰、忧郁而成。(清·程曦《医家四要》)
解释 惊者,猝然恐惕之谓;悸者,惧怯之谓(《血证论·卷六·惊悸》)。一般认为相火虚则惊,君火虚则悸。此言恐惧、痰迷所致,当属痰迷于胆,使胆火上越,胆气不得内守,所以发为惊悸,治宜温胆汤加龙骨、牛黄、枣仁、琥珀、柴胡、白芍等。健忘之因非一,而血衰者最为常见,忧郁又为血衰之因。盖忧愁思虑能损心脾之血,血虚又不能濡养心脾则令人健忘,治以归脾汤。
治惊莫若安心,治悸莫若顺气,心气既宁,惊悸必除。)
治惊莫若安心,治悸莫若顺气,心气既宁,惊悸必除。(明·方隅《医林绳墨》)
解释 安心,即安神镇静养血;顺气,即解郁理气化痰。
饮之为悸,甚于他邪,虽有余邪,必先治悸。
饮之为悸,甚于他邪,虽有余邪,必先治悸。(金·刘完素,引自《伤寒论纲目》卷四)
解释 饮邪致悸,必阴寒內盛,水气上凌之故,扶阳为急,故必先温阳化饮以治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