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珍言录·内科·哮喘
(重定向自名医珍言录/内科/哮喘)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清•叶天士《临正指南医案•喘门》徐案)
解释 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实为辨治喘病之纲要。在肺之所以为实者,都指喘之初,多由外邪袭肺,肺失宣降,或由痰热壅肺,肺失清肃,故为实证。在肾之所以为虚者,多由喘久或素体虚弱之人,而致肾虚,封藏示司,肾不纳气,故为虚证。在治疗上叶氏指出:“外感之喘治肺,内伤之喘治肾”,不失为指喘的指南。治喘证之虚者,有外感者疏解之,有痰热着清化之,治喘证之实者,多用补气纳气之剂,如肾气丸加沉香、都气丸入青铅等。但喘之虚实,亦非截然分开,故常有肺肾同病,所谓上实下虚之证,最宜掌握分寸。
喘粗气热为有余,喘急气寒为不足。
喘粗气热为有余,喘急气寒为不足。(清•林之翰《四诊抉微•问诊》)
解释 诊治喘证粪便蓄势最为重要,在闻诊上辨之,则以气息为主,一般喘息气粗,声高息涌,惟以呼出为快,则为有余之证,多因痰热内盛,肺失宣降,气道不利;喘声低微,呼多吸少,难以接续,则为不足之症,多因肺盛气虚,无力出纳。所谓“奇热”、“气寒”是相对而言,实质是指气的多少、虚实。
先喘后胀治肺,先胀后喘治脾。
先喘后胀治肺,先胀后喘治脾。(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喘门》伊案)
解释 肺为气之主,有宣发肃降的功能;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所以气机的调畅与肺、脾的关系甚为密切。脾气膹郁,逆而上行则喘;脾气不利,滞而不行则胀。两者为病又可相互影响,先喘后胀者,病本在肺,由肺即脾而生喘,故以治肺为主;先胀后喘者,病本在脾,由脾即肺而生喘,故以治脾为主。叶氏此语,要言不繁,是“治病求本”和治病须分标本先后思想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