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珍言录·内科·呕吐
呕吐哕胃气逆而不降。泄泻症脾气伤而不升。
呕吐哕胃气逆而不降。泄泻症脾气伤而不升。(清•程曦等《医家四要•病机约论》)
解释 一般认为有物有声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哕(哕即呃逆,俗称“打呃”)。此三者皆因胃气上逆所致。胃主受纳、熟腐,以降为顺,以通为和。胃气通降,则能正常受纳而腐熟。若外邪侵犯、饮食失调、情志内伤或素体虚弱等,均可导致胃气上逆而不降,出现呕吐、呃逆等证,故曰”呕吐哕胃气逆而不降。”
泄泻证型虽多,但往往都与脾气损伤有关。脾主运化,脾宜升则健。若脾气不升,脾运失健,则水谷精微不能上升,致清气在下,清浊不分,形成泄泻,故曰“泄泻症脾气伤而不升。”
此二者病机、病势不同,所以治法亦异。前者当和胃降逆,后者当健脾升清。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解释 呕苦、吐酸从病机来说,多与肝、胆有关。肝胆同主疏泄,调畅气机,有促进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呕苦,常因情志内伤所致,《素问•奇病论》说:“数谋虑不决,故胆气上溢,而口为之苦”。吐酸,大多由于肝经火热犯胃,其病位虽在胃,但病本在肝,故曰识火入肝。其治疗,呕苦宜用舒郁清火法,常以黄连温胆汤加减;吐酸属于肝经火热者,可以佐金丸加味。但吐酸亦有属寒者,不可拘于属火之说,宜细辨之。
夫治呕之法,必用苦辛通降。
夫治呕之法,必用苦辛通降。(青•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薛氏温热论歌诀》)
解释 苦辛通降适用于湿热郁结之呕。如湿热郁结肝经而呕者,用佐金法,以清肝经郁热;湿热郁结中焦而呕者,用黄连配干姜,以开中焦之痞;湿热郁结致肺胃不和而呕者,用川连配苏叶,以轻清宣泄肺胃之气,故曰治呕之法,必用苦辛通降。然而,呕亦并非皆属湿热,还有属胃虚、胃实,胃寒者,又当分别施治。
吐而诸药不效,必假镇重以坠之;吐而中气久虚,必借谷食以和之。
吐而诸药不效,必假镇重以坠之;吐而中气久虚,必借谷食以和之。(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呕吐哕》)
解释 吐的成因虽多,但总皆与胃气上逆有关。其证有虚实之不同,赦临床时当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若治之不效,则应加入镇重之品,如代赭石之类(适用于实证)。因镇重之品都为矿物药,其性沉降,降逆之功甚著,叶天士说胃宜降则和,此即“假镇重以坠之”之旨。吐之日久,中气损伤,则属虚证,必须补其中气,之所以借助谷食,以谷食性平,无偏胜之弊,少量服之,大有利于胃气的恢复,亦有利于补气药物功效的发挥,是深得《内经》“五谷为养”精义。
呕吐而大小便不秘,利药所当忌也。
呕吐而大小便不秘,利药所当忌也。(清•程杏轩《医述·卷七》引朱丹溪语)
解释 “利药”,概指泻下和利尿药。此言呕吐之证,若大便不秘者,忌用泻下药;若无小便不通者,忌用利尿药,是因呕吐易伤津液,若再用利药,则使津液更亏,此利药所当忌之由也。然治呕吐之禁忌利下,亦不可拘泥,如胃家实,腑气不行,上逆为呕吐者,则又非消导通腑不可,以腑气得通,则胃气下降而呕止。又如痰饮中阻而致呕吐者,在温中化饮中,重用茯苓、泽泻类,使水饮从小便去,则饮邪下行而呕止。故丹溪又说:此时“若不用秘药开通发泄,则呕吐何由止乎。”(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