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珍言录·内科·汗证”的版本间的差异
52166tangao(讨论 | 贡献) |
52166tangao(讨论 | 贡献) 小 |
||
第1行: | 第1行: | ||
+ | {{名医珍言录}} | ||
==湿无热不作汗,湿得热蒸则令人汙出。== | ==湿无热不作汗,湿得热蒸则令人汙出。== | ||
湿无热不作汗,湿得热蒸则令人汙出。(清·[[汪昂]]《[[医方集解]]》) | 湿无热不作汗,湿得热蒸则令人汙出。(清·[[汪昂]]《[[医方集解]]》) | ||
第48行: | 第49行: | ||
'''解释''' 脾虚或肺卫气虚之自汗,黄芪、白术最为相宜,故曰乃止汗之圣药。其证多见气短乏力,纳少便溏,微恶风,易于感冒,下肢轻度浮肿,舌淡嫩苔薄,脉虚缓等。若火热内郁,或阴虚火旺而致汗出者,皆非所宜。若误用之则其汗更甚。 | '''解释''' 脾虚或肺卫气虚之自汗,黄芪、白术最为相宜,故曰乃止汗之圣药。其证多见气短乏力,纳少便溏,微恶风,易于感冒,下肢轻度浮肿,舌淡嫩苔薄,脉虚缓等。若火热内郁,或阴虚火旺而致汗出者,皆非所宜。若误用之则其汗更甚。 | ||
− | + | ||
+ | {{医籍}}{{医论}} |
2015年7月25日 (六) 23:41的最新版本
湿无热不作汗,湿得热蒸则令人汙出。
解释 提示自汗证与湿热的关系。湿热自汗,多见苔腻、头颈部汗多、汗出身粘、胸痞、便溏等证,方用五苓散、栀豉汤、麻杏苡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
人但知热能致汗,而不知寒亦致汗。
解释 张景岳说:“所谓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阳气内虚则寒生于中。”阳虚阴盛之汗,当有脉微或脉虚,舌淡,汗出身冷等,用药轻则参芪,重则姜附。
阳虚自汗必恶寒,火热自汗必燥热。
解释 此为辨阳虚自汗与火热自汗的要点。阳虚自汗者,系卫阳之气不足,不能固表,汗出时阳气又随之而外泄,故恶寒,治宜补气固表,方如玉屏风散。除恶寒外,当有舌质胖嫩口不渴等。而火热者,系火热内盛、迫津外泄,故自汗时,觉周身烘热,兼有面赤口干,心烦唇燥,烦渴,舌红,脉数等,治宜清火养阴,佐以固表,方如当归六黄汤。
若伤风伤湿而自汗者,当解其外;温病热病自汙者,当清其中。
若伤风伤湿而自汗者,当解其外;温病热病自汗者,当清其中。(清·李用粹《证治汇补》)
解释 伤风伤湿之自汗,多为风湿之邪相搏,营卫失和,故伤风宜桂枝汤,伤湿者宜麻杏苡甘汤或麻黄加术汤;而温病热病出现自汗,多为热邪迫津外泄,当用葛根苓连汤、栀豉汤或白虎汤等清热泻火,则汗能止。
阳虚自汗宜补阳,然有扶阳而不愈者,乃表虚无以外卫也,当敛表以实之;心虚自汗宜补心,然有补心而不愈者,乃营虚无以内藏也,当养血以调之。
阳虚自汗宜补阳,然有扶阳而不愈者,乃表虚无以外卫也,当敛表以实之;心虚自汗宜补心,然有补心而不愈者,乃营虚无以内藏也,当养血以调之。(清·李用粹《证治汇补》)
解释 此语提示阳虚自汗不可专投温阳药,当加以敛表实表药,如黄芪、白术、龙骨、牡蛎等;心虚自汗服补心药而不效者则应注意养血,以心主血,又需血以养心,养血药如当归身、白芍、枣仁、熟地、杞子等。
有汗之烦躁,里证也,宜清热;无汗之烦躁,表证也。宜散表。
有汗之烦躁,里证也,宜清热;无汗之烦躁,表证也。宜散表。(清·秦之祯《伤寒大白》)
解释 此言烦躁一证可从汗之有无,辨寒热表里。烦躁而有汗,为里热熏蒸,津液被迫外泄,故宜清热;烦躁而无汗,是表寒未解,内有郁热,表解则烦躁自除。
发汗原无定法,当视其阴阳所虚之处而调补之,或因其病机而利导之,皆能出汗,非必发汗之药始能汗也,
发汗原无定法,当视其阴阳所虚之处而调补之,或因其病机而利导之,皆能出汗,非必发汗之药始能汗也,(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解释 此条为无汗之治疗原则。所谓发汗之药,指麻桂羌防等辛温发散之品。
别处无汗,独心胸一片有汗,此思伤心也。其病在心,名曰心汗。归脾汤加黄芪,或生脉散加当归、枣仁,猪心汤煎服。
别处无汗,独心胸一片有汗,此思伤心也。其病在心,名曰心汗。归脾汤加黄芪,或生脉散加当归、枣仁,猪心汤煎服。(清·张石顽《张氏医通》
解释 思伤心之汗,除心胸一片有汗外,或更有心虚见证,如心悸、失寐、脉虚、舌嫩等。心汗之因,虽为思虑伤心,但有伤心之气血者,亦有伤心之气阴者。伤心之气血者,宜用归脾汤加黄芪;伤心之气阴者,宜用生脉散加当归、枣仁。猪心汤煎服,为以心养心的脏器疗法,两方皆可用以煎服。
有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生汗,凉膈散主之。
有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生汗,凉膈散主之。(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解释 此等汗证每见身热、胸膈热、烦渴、便秘、舌红苔厚、脉滑数等症,为热阻胸膈,腑气不通,津液被蒸而出,其汗其颈而还,凉膈散清上泻下,清热而汗自收。
黄芪、白术、乃止汗之圣药。
解释 脾虚或肺卫气虚之自汗,黄芪、白术最为相宜,故曰乃止汗之圣药。其证多见气短乏力,纳少便溏,微恶风,易于感冒,下肢轻度浮肿,舌淡嫩苔薄,脉虚缓等。若火热内郁,或阴虚火旺而致汗出者,皆非所宜。若误用之则其汗更甚。